央视网|中国网络电视台|网站地图 |
客服设为首页 |
发布时间:2011年05月14日 11:16 | 进入复兴论坛 | 来源:中国经营报
陈伟
主持人:现在许多资源型城市都在积极转型,一些先行实践的城市也有了很多探索和经验,资源型城市应该如何正确看待和积极应对转型考验?
蔡昉(微博专栏):在计划经济时期的确形成了一批资源依赖型的城市,随后这些地区进入了资源枯竭期。
这里的资源枯竭有两个含义,一个是表面的自然资源枯竭,另一个就是相关产业失去了市场,在产业生命上枯竭了。比如汪同三(专栏)所长刚刚提及的几个例子,东川、白银等城市目前就是这样的境况,而这些城市都曾经在历史上为中国的工业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但后来遇到了困难,最后导致失败。现在特别是实施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规划之后,很多地方已经形成了新的主要优势,到目前来看,这样的探索还是比较成功的,但资源枯竭这个现象终究是会发生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因此最重要的还是使产业结构尽可能多样化,把鸡蛋放在多个篮子里。
汪同三:我之前去甘肃白银考察过,它当前进行的是有色金属矿产的深度开发,那这种现象是叫做转型呢?还是发展呢?我认为资源型城市面临的主要任务就是进一步的发展,转型是为了更好地达到这个目的。比如唐山,今天我们开会所在的区域之前是采矿的塌陷区,现在是旅游区,这个就是发展。钢铁行业虽然本身是传统行业,也有很大的发展空间。拿首钢来讲,搬迁到唐山之后,引进新设备新工艺,这首先是量的扩张,但更重要的还是质的改进,这也是发展的一种路径。因此资源型城市要改变一个思路,不要总是想如何去转型,感觉似乎都已经穷途末路,必须要转弯才可以新生,而是要更多的从发展的角度去考虑自身资源问题,这个应该是资源型城市要摆正的思路。
主持人:不管是称之为转型,还是发展,都离不开政府和企业,在这个过程中,两者如何更有效地发挥自身的作用?
蔡昉:回到刚才所说的话题,作为资源型城市来说,最大的问题就是产业单一,那么产业要如何多元化?我认为,可以从主导产业出发,进行前后游、上下游的延伸,但是更重要的一点是把握产业发展机会。就是说当产业的发展带动了大量人口的聚集之后,要积极进行第三产业服务业的发展,包括围绕传统制造业形成的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比如创意、设计、营销、研发等等一些生产性服务型产业。现在的问题是很多中小城市效仿大城市,对受教育度高、海外人士等有越来越多的优惠政策,这虽然无可厚非,但是我们应该认识到现在中国已经出现了普通劳动者短缺,这个短缺从沿海地区的民工荒开始愈演愈烈,未来普通劳动者也是稀缺资源,因此要用好优惠政策来吸引这些人。方式很简单,开放户籍就可以,但是效果却会非常明显,也许十年、二十年以后,这就是一个城市最具有优势的资源。
苏毅:我认为,不仅城市发展是有差别的,企业在实施自身转型的时候情况也是有差别的,简单地来说,所有的企业都面临三个问题:第一是调整、优化结构,增强竞争力;第二是减少消耗;第三就是节能减排。但是从企业自身条件出发,就会发现转型中会有很多困难。比如在调结构中,像国丰这样的中型企业,产品结构从低端、中端到高端都有,而中国的市场也是多样化的,东部沿海、中部、还有偏远的西部市场都不太一样,因此要根据市场细分进行产品结构的调整,才能找到一个准确的,能够维持利润的结构,而不一定是提供全部的产品。再从节能减排的角度来讲,外界可能觉得对企业来说没有什么区别,但是实际表现在钢铁企业中,很多指标的执行已经事关企业的生死存亡,去年大规模的钢铁企业被迫停产也正说明了这个问题的严重性。所以不管是政府和企业在进行产业调整、转型的时候,一定要有针对性,同时要考虑到差异性。
(B5、B6版文章均为演讲嘉宾在本次论坛中的主题发言,本报记者梁宵、索寒雪根据现场录音整理)
中国经营报微博:http://weibo.com/chinabusinessjourna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