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中国网络电视台|网站地图
客服设为首页
登录

中国网络电视台 > 经济台 > 财经资讯 >

基金连续第三周减仓 分歧仍存

发布时间:2011年05月15日 13:35 | 进入复兴论坛 | 来源:每日经济新闻

评分
意见反馈 意见反馈 顶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每经记者 魏玉卿

  周五,沪指结束连续两个交易日的下跌,报收2871.03点,上涨0.95%。本周基金继续减仓,力度较前一周有所放缓,但基金内部分歧仍在,操作分化较大。

  基金本周继续减仓 幅度放缓

  本周,统计局公布了4月份CPI同比上涨5.2%,PPI同比上涨6.8%,通胀超出市场预期。周四,央行宣布年内第五次上调存款类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至此,大中型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率达21%的高位,此次调整将一次性冻结资金3700亿元左右。

  与此同时,沪、深两市本周先涨后跌,显示出了市场对宏观经济数据的悲观情绪。来自德圣基金研究中心5月12日的仓位测算数据显示,基金股票仓位本周继续下跌,这已是连续第三周减仓,但减仓幅度有所放缓。

  测算数据显示,本周各类型基金继续呈现主动减仓态势,但减仓力度较前周略有放缓。可比主动股票基金加权平均仓位为83.42%,相比前周下降1.09个百分点;偏股混合型基金加权平均仓位为78.31%,相比前周下降1.22个百分点;配置混合型基金加权平均仓位70.98%,相比前周下降0.67个百分点。

  在3类偏股方向主动型基金中,大型基金加权平均仓位82.19%,相比前周下降1.04个百分点;中型基金加权平均仓位81.02%,相比前周下降1.13个百分点;小型基金加权平均仓位78.52%,相比前周下降1.08个百分点。这3类均有较为明显的主动减仓。

  另外,重仓基金(仓位>85%)占比30.65%,相比前周大幅下降5.08个百分点;仓位较重的基金(仓位75%~85%)占比29.39%,占比增加1.02个百分点;仓位中等的基金(仓位60%~75%)占比为20.25%,增加3.37个百分点;仓位较轻或轻仓基金占比19.71%,略微增加。

  基金操作分化

  从具体基金来看,本周基金仓位继续前周方向,主动减仓占到多数。扣除被动仓位变化后,193只基金主动减仓幅度超过2%,其中58只基金主动减仓超过5%。另一方面,主动增持基金数量也有所增加,61只基金增持超过2%,其中5只基金主动增持超过5%。

  从本周基金操作来看,高仓位基金继续较大幅度降低仓位,但也有部分仓位较低的基金选择逆势加仓,操作分化较大。

  受4月主要宏观数据及政策紧缩预期的影响,本周市场维持弱势震荡走势。整体来看,本周基金延续了前几周的主动减仓趋势,主动减仓仍是主流。大型基金公司中,博时旗下基金继前两周较为显著的减仓后,本周减仓幅度依旧较大;而南方基金继续整体性小幅减仓;华夏旗下基金则出现分化,增减各半;广发旗下基金本周减仓也较为明显;而大成则仍旧保持较高仓位。本周高仓位基金继续较大幅度降低仓位,相比前周平均大幅下降5.08%,其中较为明显的包括光大等。当然也有部分基金选择逆势加仓,主要包括部分仓位偏低的基金、次新基金等,但采取此类操作的基金只占少数。整体来看,受高通胀引发的进一步政策紧缩的担忧,主动降低仓位仍是主流,但策略分歧也有所显现。

  基金分歧仍较大

  业内人士普遍认为通胀仍将维持较高水平,政策仍将在经济增长和通胀之间博弈,A股市场面临着不确定性,后市或将继续承压。

  对于市场未来看法,基金公司之间的分歧仍然存在,华商价值精选拟任基金经理刘宏的看法较为悲观,他表示,上调准备金率的指向明确,即对冲外汇占款。上调准备金率和公开市场操作一起,构成央行对冲增量流动性的主要工具;而利率调整则是央行回收存量流动性的主要手段,会比较谨慎。此次调整,对市场资金面略有负面影响,但对投资者信心的负面影响可能更大。仍维持之前的判断,从紧的政策基调将会贯穿今年。

  北京某知名基金经理向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表示,之前预计若物价温和上涨,经济增长回归平稳,正是投资最好的时期,但4月份CPI数据超出预期,就需要进一步关注这种预期是不是变得稳定。如果趋于稳定,我们将大幅度加仓。

  看法同样较为乐观的如天治基金基金经理谢京向记者表示,目前市场已经对通胀走势形成了较为明确和充分的预期 (全年可控,前高后底),宏观经济方面,美元走势、通货膨胀和房地产调控仍然是市场关注的焦点。实体经济增速的环比下降、货币紧缩决定了市场没有系统性上涨的趋势性力量,而大市值股票的估值较低约束了市场的下跌空间,因此市场依然会维持震荡为主的格局。

  “结构性机会仍是主流,板块轮动和风格转化的特征将延续。目前阶段,周期类行业、稳定类行业和成长类板块都具备同样的投资机会。在通胀得到有效控制、紧缩政策放松预期的时候,周期类行业才会出现真正较大的机会。”他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