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中国网络电视台|网站地图
客服设为首页
登录

中国网络电视台 > 经济台 > 财经资讯 >

高铁对接京沪 济南面临新城市角色定位

发布时间:2011年05月15日 22:23 | 进入复兴论坛 | 来源:经济导报

评分
意见反馈 意见反馈 顶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经济导报记者 王迎波

  从济南到北京1.5小时、到上海3.5小时,即将开通的京沪高铁,拉近了济南与北京、上海的距离。

  一边是以北京为中心的京津冀环渤海经济圈,一边是以上海为首的长三角经济圈,地处中间的济南,在“黄蓝”两大国家战略的支撑下,能否担当起支点的重任,在各种产业、资本和资源必将蜂拥而至的关头,济南面临着打开经济发展空间的历史性机遇。

  作为经济大省山东的省会,济南将走向何方?又面临着怎样的城市角色选择?经济导报记者就此采访了相关专家。

  济南注定不是看客

  近两年来,必将对山东社会经济发展带来深远影响的“一黄一蓝”两大国家级战略相继闪亮登场,但作为山东省会的济南却置身事外。在今年的济南两会上,“济南是否会被边缘化”的话题一度引起与会者的热议。在百度贴吧上,甚至有不少网友不无担忧地说,“济南会不会被青岛甩开、落下?”

  山东社科院副院长、导报特约评论员郑贵斌认为,未纳入“蓝区”和“黄区”不意味着被边缘化。“蓝区”最重要的、真正的意义在于海陆统筹,主体区和联动区统筹联动。济南作为联动区内的重要成员,应该主动对接,积极融入,盯着布局和变化寻找机会。因为在“蓝区”的发展过程中,机会是共享的,特别是大项目、大市场格局已经跨越了行政区域的限制,通过信息化和虚拟化,将整个山东凝为一体,共享此次蓝色经济发展的重大机遇。

  值得注意的是,无论是“黄蓝”国家级战略,还是京沪高铁,都有着浓郁的政府主导背景。作为山东省省会济南,凭借自身的优势,注定不会是配角。

  山东大学产业经济研究所所长、导报特约评论员杨风禄教授表示,“尺有所短、寸有所长”,如果济南也去与半岛城市竞争海洋、造船等产业,那么济南注定会被边缘化———根本不具备这方面的优势。

  京沪高铁实际上是一个纽带,杨风禄说,高铁的意义在于将“黄蓝”区与京沪经济圈对接,而这条黄金陆上通道的山东桥头堡就是济南。

  需更高城市定位

  作为山东省的政治中心和区域经济中心,济南的定位似乎早已明晰。山东经济学院财政金融学院院长、山东区域经济研究院院长张志元认为,“一蓝一黄”两大国家级战略,再加上下个月开始运行的京沪高铁,将是济南的重要机遇。

  济南是京沪高铁沿线的重要节点城市,这注定会让济南获益良多。张志元表示,京沪高铁将连接起京津冀环渤海经济圈与长三角经济圈,使往来其间的人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快速循环辐射。山东作为两大经济圈之间的重要节点,不仅要承载起新中心的地位,还会成为这种辐射作用的直接受益者,演变成一个新的经济增长极。山东的产业结构也能与京沪两大经济圈形成互补,产业集群分工将更加明晰。

  张志元告诉导报记者,济南应该拓展城市发展空间,早日实现济南都市圈,形成大济南的概念。从城市建设、城市面貌、发展环境、成长空间和城市管理等方面看,济南目前不仅落后于广州、杭州、南京等与山东经济同处一个等量级的经济大省省会,即使与地处中部的武汉、西安、郑州相比,济南也没有太多优势可言。

  金融业是突破口

  张志元告诉导报记者,他刚刚接手了省里的两个重大课题:“黄蓝”战略统筹发展和区域协调发展研究。实际上也就是将此前的“一蓝一黄一圈一带”四大战略统筹发展,重点突破。解决没有纳入“黄蓝”两大国家战略的区域如何发展的问题,济南的优势在于政治、金融、文化和人才储备等,济南的发展方向将是承接“黄蓝”两大战略区域的总部基地、信息技术和人才中心,以及现代服务业的基地。

  张志元认为,“一圈一带”急需破题,要以产业集群为抓手,强势带动,向现代产业集群迈进。发挥济南工业基础好的优势,培育一批千亿元以上的大企业和大产业集群,布局战略新兴产业,提升核心竞争力;发挥济南对周边地市乃至沿黄和中原地区的辐射和带动作用,形成一个以济南为中心,包括淄博、泰安、莱芜、德州、聊城、滨州等6个城市在内的都市圈;发展高端服务业,尤其是金融产业、文化产业和旅游业,培育文化旅游企业,做强“好客山东”品牌。避免都市圈内相互竞争、各自为战的内耗,发挥出区域集群效应,形成竞争的合力。

  杨风禄认为,济南的发展要有大格局和包容性,差异化和错位竞争是济南的出路。成为山东乃至周边省份的“心脏”,看似没有太大关联,但是谁也离不了。济南应该与周边城市产业互补、市场互动、资源互用、体制互融、政策互通,在扶持周边城市发展的同时,实现济南产业升级,逐步确定总部基地和信息技术以及人才中心地位。

  济南该如何选择城市功能定位?突破口在哪里?

  杨风禄表示,济南要利用京沪高铁开通带来的物流、资金、人才、文化、科研等区位优势,逐步渗透进“蓝黄”两大经济区,做“蓝黄”两大经济区的大本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