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中国网络电视台|网站地图
客服设为首页
登录

中国网络电视台 > 经济台 > 财经资讯 >

三大顽疾困扰券商 并购重组业务被边缘化

发布时间:2011年05月16日 21:55 | 进入复兴论坛 | 来源:证券时报网

评分
意见反馈 意见反馈 顶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相比首发(IPO)市场持续火爆,并购重组市场显得不温不火。证券时报记者了解到,受制于并购重组项目利润率显著低于IPO项目、内幕交易频发以及项目总量有限等因素,并购重组业务越来越被券商投行业务部门边缘化,部分券商的并购重组项目组成员甚至被迫转战IPO项目。

  中国证券业协会上月下发的《证券公司相关专业能力评价指标(征求意见稿)》提出,拟对并购重组财务顾问业务净收入行业领先的券商,每年分类评价时拟建议监管部门予以加分。多家受访券商有关人士均表示,尽管监管层早已明确表示支持企业并购重组,但受上述因素制约,并购重组项目短期难获券商投行业务部门重视。

  并购重组业务边缘化

  截至目前,成立并购重组业务部门的券商仅有10余家,具有保荐业务资格的券商则超过了70家。在成立并购重组业务部门的券商中,该项业务也基本被投行业务部边缘化。

  证券时报记者调查显示,目前并购重组项目财务顾问的收费一般在500万元~1000万元,部分项目甚至低至100万元。而IPO项目的收费普遍在3000万元以上,如果加上超募资金的提成,部分大型IPO项目收费将超过亿元。

  “并购重组业务的盈利水平和项目总量较IPO仍有不小的差距。”华南某券商并购重组部负责人不无感慨地表示,目前仅有少数大型券商成立了并购重组部。而在已成立并购重组业务部门的券商中,相关人才储备仅为IPO项目人数的十分之一左右。

  不过,这并不代表券商开展并购重组业务的投入显著低于IPO项目。证券时报日前完成的一项调查显示,过半数投行首发业务通道的项目周转率在8个月~12个月,这与并购重组项目周期基本相同。两者不同之处在于,并购重组项目不需要保荐代表人参与,而首发项目必须有保荐代表人签字。“投行项目最主要的成本是人力成本,从实践看,并购重组的人力成本基本和IPO相当。”某中型券商的并购重组主办人表示。

  同时,并购重组市场项目数量较少,成为券商相对不太重视该项业务的另一个原因。相对于开展得如火如荼且利润率较高的IPO市场,去年沪深两市仅有49家公司上报并购重组事项,其中46家公司获得审核通过。据业界介绍,国外的情况恰恰相反,并购重组的项目数量和规模远远高于IPO项目。

  “在投行的地位越来越低。”上述中型券商并购重组项目主办人不由地感叹道,同样干得很辛苦,并购重组项目组的盈利却不到IPO项目组的零头,年终奖的发放也要靠高层领导的“感情分”。

  多重难题待解

  据了解,阻碍国内企业并购业务顺利开展的因素较多,主要体现在并购重组杠杆资金缺乏、内幕交易较多、审批期限较长等方面,若涉及被收购方为国有企业,项目过会的难度将更大。

  并购重组项目涉及资金动辄过亿元,甚至数十亿元。而目前商业银行对并购重组业务的信贷投放条件仍非常苛刻,民间资本进入国有企业并购重组市场仍存在障碍,其他杠杆资金来源更是缺乏,因此对自有资本的依赖极高,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企业并购重组的规模。而国外企业间并购重组的资金来源则较为广阔。

  不仅如此,内幕交易也是并购重组的拦路石。深交所公司管理部公开的数据显示,2008年~2010年,约1/3筹划重大资产重组的上市公司停牌后以“条件不成熟”等原因为由退出重组程序。在这些所谓“条件不成熟”的背后,有相当部分原因是股票停牌前出现股价异动和异常交易,受到监管机构的核查和舆论的压力。

  证券时报记者调查发现,由于监管层对于内幕交易查处力度较大,部分券商已经不再承揽并购重组项目,转战IPO项目。“除非已经停牌,公司高层已不再鼓励承揽并购重组项目。”上述中型券商投行负责人表示,承揽并购重组项目后,监管层不仅要调查项目组成员,公司上层领导也在核查的范围之内,这给项目组带来很大压力,再加上并购重组项目盈利与IPO项目差距较大,该公司并购重组项目组已在尝试承揽IPO项目。(证券时报记者 李东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