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中国网络电视台|网站地图
客服设为首页
登录

中国网络电视台 > 经济台 > 财经资讯 >

“是人,结束了冷战”

发布时间:2011年05月19日 07:36 | 进入复兴论坛 | 来源:时代周报

评分
意见反馈 意见反馈 顶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陈昊

  我最早接触勒卡雷是在豆瓣上看到一个榜单—MWA(美国推理作家协会)评选的百部最佳推理小说,勒卡雷有四部小说上榜,分别是《柏林谍影》、《锅匠,财富,士兵,间谍》、《伦敦谍影》和《危险角色》。我那时对推理小说很感兴趣,于是借来一本《柏林谍影》,一读之下觉得和推理小说风马牛不相及,但已经沉迷其中,后来慢慢收集勒卡雷的作品,册册数读不倦。勒卡雷属于进不了文学史的作家,而写作风格却和英国的知识分子小说传统血脉相通。

  间谍小说在20世纪初萌芽,冷战时期蔚为大观,大小作者数不胜数。在间谍小说的黄金时期中,劣币驱逐良币的原理是适用的,民众爱死了007一边左拥右抱,一边拯救世界的惊险故事,连J?F?肯尼迪也手不释卷,大师如格雷厄姆?格林者,以间谍为题材创作的“消遣小说”则乏人问津。但是从格雷厄姆?格林身上,我们可以发掘出间谍小说的另一条发展脉络—关注普通个人在冷酷的现实政治世界中的际遇变化,从康拉德的《间谍》(Secret Agent)开始。康拉德写了一个企图投机的小人物在现实政治势力的操纵和逼迫下,最终走向毁灭的故事,气氛之压抑阴冷让人刻骨难忘。相比之下,格雷厄姆?格林的《密使》以及《文静的美国人》等都是难得的优秀小说,但总感觉缺少一种间谍小说内在的精髓,而康拉德做到了这一点,格林后来创作的《哈瓦那特派员》则是一部绝佳的成人童话。不管怎样,两位前辈大师之后,间谍小说舞台的主角是勒卡雷。

  勒卡雷原名大卫?康威尔,生于1931年10月19日,父亲理查?康威尔是一位诈骗高手,曾因诈骗罪被捕入狱,母亲在勒卡雷年幼时即离家出走,勒卡雷成年时甚至不知自己生母的姓名。勒卡雷18岁到瑞士波恩大学攻读德语,之后进入牛津大学,后又任教于伊顿公学。1959年,勒卡雷开始进入外交及联邦事务部工作,曾在波恩大使馆任职二等秘书,也曾担任汉堡领事,之后被MI6吸收。勒卡雷在MI6的工作是吸收来自匈牙利和捷克斯洛伐克的避难者,据说勒卡雷还负责经营过英国在奥地利的情报站。终结勒卡雷间谍生涯的是大名鼎鼎的金?菲尔比,他向KGB出卖了很多英国间谍,勒卡雷是其中一位。

  格雷厄姆?格林说,童年是小说家的存款。从勒卡雷的早年经历中,我们可以看出他写作风格气质的某些源头。对于幸福、诺言、理想、主义乃至一切看上去很美很热闹的东西,勒卡雷保持警惕,冷眼旁观。学院生活使勒卡雷看穿了上流社会的虚伪荒谬。英国情报机构不仅让勒卡雷体验到了错综复杂的间谍生涯,更让他看到了官方机器的冷酷残忍。

  据勒卡雷自述,他在波恩大使馆担任二秘期间开始萌发写作念头。勒卡雷的读者们都知道,大使馆的秘书基本可以贴上“高级间谍”的标签,勒卡雷那时应该也还是在为英国情报部门服务,但勒卡雷此时感到“一种完全的疏离”,于是开始写作。勒卡雷在他的处女作《召唤死者》(珠海版译作《电话疑云》)中塑造的主角乔治?斯迈利,日后成了他笔下最为脍炙人口的经典文学人物。

  真正让勒卡雷成为一名作家的是《柏林谍影》,丰厚的版税让他可以从情报部门中抽身而出,专心写作。有趣的是,尽管《柏林谍影》让勒卡雷一举成名,但这部作品对于勒卡雷来说更像是一个终点:他借鉴传统惊险小说进行的创作就此完结。在这之后,勒卡雷走出传统惊险小说的门墙,开始寻找属于自己的小说模式。

  勒卡雷之后的两部作品《镜子战争》和《德国小镇》中规中矩,不乏亮点,真正的开宗立派之作则是他在1974—1980之间创作的“寻找卡拉”三部曲—《锅匠,财富,士兵,间谍》,《荣誉学生》和《斯迈利的人马》(即《伦敦谍影》)。《锅匠,财富,士兵,间谍》采用了多线的叙述方式,男主角斯迈利不得不逆流而上,从当事人浮光掠影的回忆叙述和枯燥的档案资料中探寻真相—至此,勒卡雷终于找到了自己最为得心应手的小说写作方式。

  勒卡雷利用斯迈利传达对人性的向往,这多少和间谍行业有些抵触,但这也正是勒卡雷的出发点。斯迈利一直努力追寻事业乃至人生的真正价值和理想,但结果总是失之交臂:安恩,不忠的妻子;圆场(英国情报局的简称),冷酷的国家机器;自己的情报生涯,无非尔虞我诈,钩心斗角。勒卡雷关注真实的人性,而非种种宏大的意识形态、国家政策。在勒卡雷看来,意识形态没有思维,没有行动,所谓的国家政策也不过是忽视人性的借口,“是人,结束了冷战,不是武器,不是技术,不是军队,不是意识形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