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中国网络电视台|网站地图
客服设为首页
登录

中国网络电视台 > 经济台 > 股票 >

警惕地产、银行联袂杀跌

发布时间:2011年05月22日 15:32 | 进入复兴论坛 | 来源:证券市场红周刊

评分
意见反馈 意见反馈 顶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数月以来,市场主流声音一直认为银行、地产股“超跌”、“估值低”、“安全边际高”、“存在估值修复机会”等等。对此,很多投资者已经从半信半疑变成信以为真。但是,按照股市规律,在众人放松警惕的时候,风险也就悄然来临了。

  地产板块大势已去

  先看看涉及个股众多的“低估值”的房地产板块。历时一年多的严厉调控使得地产公司步履维艰,前景堪忧。上市公司一季报显示,在136家房地产公司中,现金流为负者占60%,出现亏损或者濒临亏损者高达40%左右,行业存货高达万亿。而4月份销售数据显示,万科、保利地产、金地集团等行业巨头的销售面积和销售金额增速均出现放缓或下滑势头。5月份以来,房地产业平静的表面之下仍然暗流涌动。据报道,建行、中行、农行的浙江分行等已将首套房贷首付上调至四成,将利率上浮5%~10%;北京的部分银行也有类似的举动。另一方面,对开发商的“限贷”也越来越严。不少开发商无奈转向年息高达20%~40%的信托、民间借贷等融资渠道。此举无异于饮鸩止渴。现在,房地产信托业务也可能遇到压力,使开发商的资金链雪上加霜。可以预计,地产板块的半年报里将埋藏不少“地雷”。

  不过,很多人并没有客观地认识到房地产的现状和未来。有人寄希望于保障房。殊不知,对于开发商来说,保障房无疑是个利空,一是因为参与者无利可图,二是因为巨量保障房将平抑价格并挤占商品房市场。也有人寄希望于三四线城市。试问,难道中央政府会允许那里的楼市继续“吹泡泡”?也有人寄希望于商业地产。但是,商业地产的市场容量相对有限,并受制于经济景气度。历史上,主营商业地产的上市公司(如金融街、中国国贸等)表现都很一般。如果开发商都转向商业地产,僧多粥少的局面将引发恶性竞争。还有人寄希望于政策“利空出尽”,幻想房地产像以前一样卷土重来。这种观点显然低估了“史上最严厉调控”的威力。

  对房地产抱幻想者可能没有清楚地认识到此轮调控的背景和意义。为了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发展方式、改变严重扭曲的资源配置格局,房地产业必须退出经济舞台中心;为了抑制通胀、消除金融风险、实现“十二五”中“保民生”的规划,高房价必须降下来。这是大势所趋。温家宝总理已经多次公开表示房地产调控的决心,并强调要“坚定不移”。

  4月份,由各部委主要领导挂帅的国务院督察小组完成了对16个省市楼市情况的调查。如此高级别、大范围的行动不可能草草收场。同时,各商业银行进行第二轮房贷压力测试时,将房价下跌幅度放大到了50%。这应该不是随意而为的数字游戏。而最新的4月房价数据显示调控压力依然存在。

  种种迹象表明,五月以来地产板块的平静期很可能是暴风雨来临前的征兆。

  银行板块已成“明日黄花”

  再看看影响市场重心的“低估值”的银行板块。近一两年来,最让市场纠结的非银行股莫属。虽然银行股一直被认为是低估了,但像样的“估值修复”行情却始终没有出现。受靓丽年报和一季报推动,该板块在3、4月份集体小幅上扬,曾让市场兴奋不已,但银行股仍然没能走出下降通道。现在看来,银行股的此轮行情与前几次一样,有限的涨幅又将化为乌有。

  其实,银行股的疲弱表现并不奇怪。长时间来,为了控制金融风险,我国政府一直对银行业实行过度保护。2010年和2011年一季度,银行股业绩增速普遍高达30%~60%。去年上市银行净利润接近9000亿,占A股全部上市公司当年净利润总额(16639亿)的54%。但是,保护伞下的银行始终不具备强大的内生性盈利能力。靓丽的业绩来源于前两年过度放贷,不具备持续性,还带来了巨大的隐患。于是商业银行被要求大幅提高存准率、资本充足率、拨贷比等。现在,银行业似乎已经利好出尽。接下来,该行业面临的诸多不利因素将凸显出来,例如收缩信贷规模,非对称加息,地方融资平台,房价下跌,利率市场化等等。此外,由于“体积”过于庞大,银行板块始终受到资金面的严重制约,从而逐渐将多头热情消耗殆尽。

  由此看到,银行板块风光不再,已成“明日黄花”。一旦地产板块杀跌,该板块将难以幸免。现在,北京银行、南京银行、宁波银行等已经破位下跌,它们也许预示着整个板块的未来走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