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中国网络电视台|网站地图 |
客服设为首页 |
发布时间:2011年05月26日 07:12 | 进入复兴论坛 |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纷争背后隐喻着一种社会心态:谁都可以媚俗,但大学不能,否则我们这个民族的精气神或将无所归依
李泓冰
清华骤然冒出个“真维斯楼”,一时满城风雨。校方回应,捐资给校园建设并予以冠名,在国内外大学中非常普遍。在清华,以企业命名的楼也不鲜见。果然,打开清华大学教育基金会官方网页,大楼的冠名权招标是明码实价的:软件学院馆5200万元,生物医学馆1亿元……
是啊,举目四望,全国校园里有多少企业赫然冠名学府,大家何以独独对“真维斯楼”不依不饶?而引起“围观”争议的,又岂独清华?前不久,北师大一教授在微博告诫学生,“40岁时没有4000万不要来见我”;这两天,云南大学一位副教授又傲然对MBA学员炫富,更提醒同行:“大学教师全心投入教学是种毁灭”……
以前被人们敬仰不已、并视为“象牙塔”的大学,如今接二连三地放下身段,取悦商场,这样的“不约而同”,恐怕不仅仅是缺钱那么简单。
清华的委屈是真实的,那些忽然被当成舆论靶子“示众”的教授们也有理由喊冤。试想,倘若一个“全心投入教学”的教授,一个全心供奉学术的校长,一个全心“追随兼容并包,恪尽学术自由”精神的大学,如果在现实生活中真有生存之虞,该如何选择?
在一个“没有钱是万万不能的”的社会环境里,大学要做到遗世独立,难。
有报道称,中国高校总负债额巨大,有的名校甚至因负债数十亿元而有破产危机。捉襟见肘的财政,让大学不得不为稻粱谋,这让我们不得不反思一下高校财政体制之疏了。
冠名教学楼不始于今日,甚至也并不始于中国、始于清华,而舆论偏于今日耸动,想来一是网络围观之声势远甚往昔,二是也许觉得更具社会声誉的企业才配清华?三来,可能反映了最堪重视的社会心态——大学的文明之魂、民族之魂、学术之魂总要有一个相对清静而独立的安放之所。
当浮躁而功利的财富至上价值观大行其道之际,公众对大学的期许较往日尤有甚之。用爱因斯坦的话来说,“大学向来是把传统的财富从一代传到下一代的最重要的场所”——此“财富”显然不是“真维斯楼”背后的财富,而是精神财富。他还有一句话,“追求客观真理和知识是人的最高和永恒的目标”,从这个意义上说,负有传承文化神圣职责的教育,不仅仅是发展的手段,更是目的。
因此,这数场纷争或许提示我们:大学应该保持对高尚的追求,否则我们这个民族的精气神或将无所归依。从另一个角度看,名满天下,难免谤亦随之。这“谤”,是鞭策,更是期许。民气可用,是大学发展的真正动力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