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中国网络电视台|网站地图
客服设为首页
登录

中国网络电视台 > 经济台 > 财经资讯 >

联合利华涨价:无奈还是挑衅

发布时间:2011年05月26日 14:18 | 进入复兴论坛 | 来源:中国网

评分
意见反馈 意见反馈 顶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就在因为违规涨价被上海市物价局罚款200万元还不到1个月的时间,日化巨头联合利华再次祭起了涨价的大旗,该公司旗下的夏士莲、力士多款沐浴露、洗发水等产品均出现了10%左右的涨幅。联合利华在当前物价敏感之际,不顾国家发改委的警告和物价部门的罚款再次涨价,究竟是迫于无奈,还是故意挑衅?

  这次联合利华吸取了上次公司发言人“言多必失”的教训,涨价之后基本上没有对外发布什么信息。不过,我们可以猜测,联合利华的涨价首先是因为成本上涨的压力,所以也可以看作是一种“无奈”的选择。日化企业的成本上涨压力来自于各个方面:

  一是原材料价格的上涨。目前国际油价已从去年的50美元/桶涨到了现在的大约100美元/桶,石化类产品价格上涨了60%,植物油价格上涨了50%~60%,无机盐价格上涨了40%~50%。这样,作为下游企业的日化公司的生产成本居高不下也就不足奇怪。

  二是劳动力成本的上升。今年以来,我国有不少地方再次提高了最低工资的标准,而且涨幅大多在20%左右。由于新劳动法的约束和社会保障方面的支出增加,企业的劳动力成本也随之提高了不少。

  三是流通费用居高不下。中国是世界上流通费用最高的国家之一。根据有关部门公布的数据,目前全世界82%的收费公路在中国,流通成本占全部产品价格的50%-70%。而今年以来,企业的流通费用又上涨了20%,给日化企业造成了不小的压力。

  四是巨额的推广费用有增无减。日化产品价格中的很大一部分都被企业用在了广告等营销推广方面,部分日化产品的广告和促销员等营销费用甚至占据成本的50%~60%,而且营销广告费用每年都在增长。AC尼尔森调查显示,2010年中国广告投放排名前三的分别为宝洁、欧莱雅和联合利华。美国市场研究公司披露的最新数据也表明,宝洁连续八年成为支出最高的广告主,2010年该公司的广告支出为31亿美元,比2009年增长17.7%。另根据宝洁公布的2010财年年报显示,该年度公司的净销售额增加3%至789亿美元,销售额增长4%。其中在亚洲和中欧及东欧、中东、非洲地区都出现了近10%的增长。营业利润率增加了30个基点,这主要得益于毛利润的增加,但大部分被较高的销售总务管理支出所抵消。

  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在日化公司的成本开支中,有些是由于外部因素导致价格上涨压力增加,但有些却是和其生产和营销模式直接相关。也就是说,高额的营销推广模式不改变的话,就算其他成本因素不变,日化公司自身也存在着不得不依靠持续的涨价来消化成本压力上升的需求和动力。

  在一个竞争性的市场中,企业采取涨价或者降价行为,并不会对整个行业甚至经济全局产生多大的影响,因为市场竞争的力量能自动地抵消价格波动带来的各种冲击。

  但问题恰恰就在于此,因为联合利华、宝洁等少数几家巨头在中国的日化市场中占有举足轻重甚至近乎“垄断”的地位,其中多款产品在中国市场上的占有率都高于50%,表明这几家日化巨头在市场中居于“价格领导者”的地位。这就意味着他们的一举一动,都会引发市场价格的波动,并对其他企业和消费者产生很大影响。

  也正是因为联合利华等企业近乎垄断的地位,在国际市场上他们屡遭反垄断的起诉。自上世纪至今,包括联合利华、宝洁、欧莱雅在内的日化巨头因为“价格问题”屡屡遭罚。最近的例子就是联合利华因为“操控价格”的原因在欧洲被处以1.04亿欧元的罚款,这个数额远远高于中国物价部门对其200万元的罚款额度。

  更应该关注的是,在目前中国通胀压力巨大的背景下,这些日化巨头带头涨价行为,有可能再次掀起一股全行业全方位的涨价浪潮,这对以抑制通胀为主要目标的宏观调控来说无疑是一场赤裸裸的挑战。

  因此,在对待联合利华涨价事件上,我们既要从实际出发,看到企业涨价的成本压力存在的事实,又要从维护经济大局的角度,加强对市场“价格领导者”的监控和管理,对涉嫌垄断的行为必须绳之以法、处以重罚。只有综合使用经济、法律和行政等手段,正确引导企业的价格行为,才能使其对通胀产生最小的影响。(李长安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副教授 中国社会科学经济研究所博士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