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中国网络电视台|网站地图 |
客服设为首页 |
发布时间:2011年05月28日 04:32 | 进入复兴论坛 | 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4月25日,一群香港艺术家走上街头,于众目睽睽之下作画、写作、排戏及练舞。这不是行为艺术,而是他们对身处的工厂大厦加租、令他们无处容身的抗议。
因产业转型、厂房搬迁至大陆等原因,香港的厂房一直大量空置,有约140万平方米无人问津。近年来艺术与创意产业抬头,很多艺术工作者选择工厂大厦,取其租金低廉、交通便利、空间阔大,便于进行较大形体的艺术创作等有利条件,观塘、火炭和新蒲岗三处的工厂大厦都聚集了大批艺术人士。港府2010年推出“活化工厦政策”,鼓励工厂大厦重新装修、改造、变更为非工业用途。此举令厂房的投资前景大受看好,租金升值加速。政策实施以来有厂房已加租三到四成,艺术家租客不堪忍受,于是出现了开头的一幕。
这个看似简单的“商业压倒艺术”个案,深究下去就能发现更多东西。循着加工、运输、地产、金融的产业发展轨迹,港府对下一个经济支柱的祈盼落在了艺术和创意产业。十年内最受瞩目的市政项目来自西九龙文化艺术区,这里规划了十二万五千平米的展览场地。到五年后建成时,每年展出的艺术品估计需要八万多平米的设计制作场地来支撑,其来源只可能是现有的工厂大厦;香港每年有数以千计动画、漫画、视觉艺术及其它艺术专业的大学生毕业,他们中大部分人继续创作的落脚点还是工厂大厦。但政府目前并无特别的支持政策,仅由艺术发展局协助寻找“良心业主”,鼓励他们以平价租给艺术工作者。
商业和艺术,哪个对我们未来的生活方式会产生更有益处的影响?虽然答案不言而喻,但事实上人们的做法却是相反。在深圳的梧桐山区,有一个“艺术小镇”,聚居着数百名艺术家。2009年起,政府开始实施多项改造工程,意图将此地建成“集创意设计、艺术原创、旅游休闲、民间收藏展示等为一体的文化创意产业园区”。这本来是事关深圳市民未来生活方式的一项重大改善工程,但这项工程最后却伤害了艺术家们,从而导致它成为“没有艺术家的艺术区”。随着工程陆续完工、设施日益完善,这里的房租也开始疯涨,甚至有些房子一年里租金涨了一倍,已有艺术家不堪重负开始撤离。在这样的“艺术区”里,深圳市民到底能得到什么呢?除了打着艺术旗号的商业空间外,也有人认为小镇因“艺术”得名,应该对艺术家有所优待,比如“政府将艺术小镇统一租下来,改造好后再低价转租给艺术家”,这种说法没有得到政府部门的支持。
而在北京、上海、广州这些旧厂房资源丰富的超大城市,创意园区的改造已经成为不断被复制的商业模式。谁知道这会儿遍地开花的艺术创意园区,若撇开了“艺术家”——人的主体——明天得到的评语会不会是“这不过是一个商业地产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