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中国网络电视台|网站地图
客服设为首页
登录

中国网络电视台 > 经济台 > 财经资讯 >

南方大旱露出“水利短板”

发布时间:2011年06月01日 07:04 | 进入复兴论坛 | 来源:金融时报

评分
意见反馈 意见反馈 顶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记者 胡萍

  本该水源充沛的长江中下游地区正在经历一场罕见的旱情:大河断流、农田干裂、渔船搁浅……除了这些与其自然禀赋极不相称的“剧痛”,旱灾的影响还波及到航运、渔业和水力发电等。在估量旱灾所造成的直接或间接经济损失之外,补齐水利建设的短板、改善水资源保护和利用,应成为进一步深思的问题。

  大旱带来重创

  作为传统的“鱼米之乡”,不期而至的持续干旱让这些素以防汛为当务之急的地区措手不及。民政部门的统计显示,南方五省共3400多万人遭受旱灾;国家气候中心的预警表明,旱情还有持续发展之势。

  与此同时,气象专家分析,今年汛期及夏季,长江流域降雨总量基本正常,但时空分布不均,可能出现旱涝并重情势,夏季长江上游地区降雨正常偏多,局部地区可能有洪涝发生。因此还要警惕预防旱涝急转。

  当前全球气候变化带来的极端天气频发,洪涝与干旱交互的威胁或将成为常态,而由此造成的经济损失更是不可估量。

  “长江中下游历来是我国粮食生产的主要地区,因此宜及早应对,尽可能避免因干旱可能造成的经济损失,防止通胀压力加大的局面。”中国社科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研究员李国祥表示。据了解,安徽269条小型河流断流,800多万亩水稻需要抗旱保苗;自去年11月以来的200多天里,湖北省有60余个县市的雨量创有气象纪录以来同期最少;截至5月30日,湖南省14个市州除郴州外所有市州不同程度出现旱情,1064万亩农田受旱,111万人因旱饮水困难……另据湖北省农业厅预计,秋冬春三季罕见连旱使该省农作物、水产、畜牧三项直接经济损失超过80亿元。

  此外,旱灾影响还波及航运、渔业、生态和水力发电等。业内人士认为,由于持续旱灾,部分地区或出现物价上涨将使得通胀压力增加;与此同时,水电发电量的减少也会影响工业用电。据悉,在长江中下游地区多个依靠水电的城市出现限电情况,给当地社会生活和经济运行造成影响。

  警惕粮价大幅波动

  如今旱情仍在持续,虽然近期迎来了一波降雨,但并未彻底走出干旱的困扰。出于对粮价上涨的忧虑,资本市场已经对粮食减产预期有所反应,农业股开始上扬。按照市场逻辑,由旱情影响到粮食生产,继而推高粮价和通胀。

  对此,李国祥说:“不可否认,当前干旱预期推动了价格上涨,但旱情短期对局部影响较大,对CPI以及宏观经济的影响相对较小。”还有分析人士认为,目前的南方旱情严重程度远低于1月份的华北干旱,从品种上来看,当下影响的品种主要是小麦,而非水稻。因此对于南方干旱会影响粮食生产乃至通胀的判断为时尚早。

  事实上,农业部近日传来“喜讯”,目前西南地区夏粮收获已过八成,黄淮海麦区小麦已进入成熟期。农业部农情调度分析,今年夏粮将喜获丰收,冬小麦产量有望实现连续8年增产。专家普遍表示,南方旱灾不会对粮价和下半年CPI走势产生明显影响,但亦要提早做好准备工作,增加国有粮食储备量,以避免因干旱造成粮价波动过大,影响到经济民生的稳定局面。

  中国农业银行周一发布的报告称,需要高度关注粮食市场的若干不确定性因素。例如,旱灾是否会持续并进一步蔓延,粮食增产周期拐点是否临近,国际粮食价格是否出现大幅波动等。

  水利“短板”亟须修补

  今年这场突如其来的持续干旱,多年未有的降雨偏少和长江上游来水不足固然是大旱的重要原因。但从去年西南大旱到此次南方旱灾,抗旱一线“有库无水,有水无泵,有泵无渠,有渠不通”的尴尬,频频暴露出水利建设的滞后和不足。而随着人口总量的继续增加、工业的不断发展,水资源短缺问题日益凸显。农业专家呼吁,基本农田水利设施建设的短板亟待补上。

  “从目前情况来看,以往将资源过多投向大型水利枢纽工程,却忽视了基本农田水利设施,致使绝大部分设施陈旧老化、沟渠荒废,导致农业抗旱、抗洪的力量薄弱,一旦遇到大灾,就要遭受到重大损失。”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教授郑风田表示。对此,今年中央“一号文件”直指加快水利改革发展,就是要将水利设施建设提升到国家战略高度,当前如何落实规划,尽快补上水利的“短板”是关键。

  郑风田认为,应该充分发挥各地政府和农民的积极性,加大农业投资和基础设施建设,做到专款专用,提高投资效率。还有专家表示,要减轻由于灾害天气造成的损失、增强防范灾害的抵御能力,转变农业生产方式显得迫在眉睫。首先应尽快形成农业的规模化生产,提高农业劳动生产力;其次要加大对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力度;此外,加强农业保险的覆盖面也是重要一环,更多地运用金融体系的力量、为农业生产撑起有效的“保护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