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中国网络电视台|网站地图
客服设为首页
登录

中国网络电视台 > 经济台 > 财经资讯 >

摸底地方债是真 动刀有点早

发布时间:2011年06月03日 10:12 | 进入复兴论坛 | 来源:南方周末

评分
意见反馈 意见反馈 顶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对于近日有媒体称,中国银监会、财政部及发改委拟于6月到9月期间,处理2万亿~3万亿元可能违约的地方政府债务,全国人大财经委副主任吴晓灵(专栏)在出席第一届金融学科终身成就奖颁奖典礼后对该消息予以否认,吴晓灵介绍称,只是今年6月至9月要进行地方政府债务的摸底,她说:“这么大的事怎么可能在3个月内完成?”

  地方债风险问题日趋严重

  5月31日晚,有外媒称,中国监管当局准备在三个月内清理2万亿至3万亿元可能违约的地方政府债务,做法是将部分债务转入数家新创设的公司,并解除省级及市级政府机构出售债券的限制。对于上述“时间表”,银监会方面对《第一财经日报》记者表示,没有听说此事。相关人士同时指出,银监会主要是督促银行注重平台贷的风险控制,而剥离平台贷款、包括方式的选择更多在于财政部。

  央行网站近期公布的《2010中国区域金融运行报告》(下称《报告》)显示,截至2010年年末,全国共有地方政府融资平台1万余家,较2008年年末增长25%以上。报告披露,平台贷款在人民币各项贷款中占比不超过30%。根据央行此前公布的统计数据,2010年末,人民币贷款余额47.92万亿元。因此,平台贷款占比不超过30%意味着平台贷款规模的上限为14.4万亿元左右。

  《南方日报》报道称,按审计署摸底审计地方债确定的标准,已达到“债务风险较高”的程度,远远超过了负债警戒线。相比各级地方政府的高负债,2010年全年的地方本级财政收入仅为4.1万亿元,加上中央对地方税收返还和转移支付收入3.2万亿元,地方财政收入总量只有7.3万亿元,处于入不敷出的状况。

  清理时机尚未成熟

  虽然目前还无法分辨这条消息的真假,但是庞大的地方政府呆账,正威胁着作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的稳定性,银行业也可能广受波及,中央政府介入吸收损失或许是必要之举。“现在处理这块债务,恐怕条件还不是特别成熟,但进行这方面的讨论,还是有必要。”中央财经大学金融学院教授郭田勇(微博专栏)告诉《国际金融报》记者,此事还是一个“谋”的阶段,未到要“动”的阶段。

  《第一财经日报》数据显示,从2011年3月1日起,国家审计署18个特派办和37家地方审计机关,开始了对31个省(区、市)和5个计划单列市政府性债务的全面审查。巨额政府负债,显然需要找到稳妥的解决途径。但业内人士指出,将可能违约的部分地方政府债务转入数家新创设的公司,此举力度之大,并不是单独某个部委能加以推动。此外,如此重要的决策之前并未有先兆,如果从6月~9月份即着手实施,显得过于仓促。

  郭田勇表示,地方政府的负债结构比较复杂,处置方案很多。但重要的是要考虑处置以后,形成的损失怎么处置,由谁来承担。

  “理论上说,处理这个问题只有这么个做法,要有一个主体来进行债务重整。”中国社科院副院长李扬(专栏)表示,地方融资平台如此发展,有体制问题,如果体制问题不解决,实体经济的根本矛盾不解决,(类似出现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的事情)以后还是会发生。

  地方融资需要新思维

  清理与整治地方债势在必行,但是地方债的淡出或将为地方政府融资带来新的问题。“对于地方融资平台企业已经暴露出的问题,应由放贷银行和做出直接担保的企业以及间接担保的地方政府一起清理。对于那些没有真实还款来源的项目,需要对之及早关闭,保全抵押担保资产。”《南方日报》分析表示,“不得已的情况下,中央和地方政府宜将部分纳入预算内开支,来和金融体系的相关责任机构分担化解风险,但前提是债务雪球不能继续滚下去。”为了应对地方债所留下的财务缺口,许多业内人士纷纷提及了倡导已久的“市政债”。有权威人士此前已经吹风,由地方政府作为借款人的“市政债”,将在2012年开闸。

  不过,也有人担忧,在各地政府的财政制度并不透明、预算和决算的监督制度形同虚设,且没有债务监督核查渠道的情况下,有关决策部门如果不先确保公共预算透明化和公共财政民主监督得到落实,市政债最终也将沦为“庞氏骗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