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中国网络电视台|网站地图
客服设为首页
登录

中国网络电视台 > 经济台 > 财经资讯 >

河洛康家——豫商的精神家园

发布时间:2011年06月04日 04:04 | 进入复兴论坛 | 来源:中国经营报

评分
意见反馈 意见反馈 顶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谭洪安 刘弘毅

  自郑州市区西行约八十公里,便来到黄河与洛水环抱的历史名城巩义。

  这里是中华文化史上具划时代意义的“河图洛书”的发祥地,这里有三英战吕布的虎牢关,这里是唐朝诗圣杜甫的故乡,以及太祖赵匡胤以下数代皇帝归葬的北宋皇陵所在。

  对遍布海内外的豫商来说,更重要的是,这里还有一座他们的“精神家园”——康百万庄园。

  据说,直至上世纪50年代初期,洛河上仍“桅樯如林”,伊河上则“舟楫如梭”,而在二水会合流入黄河前的伊洛河畔,始建于明朝中期,总占地16万平方米(相当于19个山西乔家大院),号称“天下第一庄园”的康百万庄园,已屹立不倒400余年。

  史料记载,康家祖先明初由山西迁入河南巩县(今巩义),繁衍生息,到六世康绍敬时初涉仕途,在山东东昌府等地任管理水陆交通及官盐、税务、仓库的地方官员,职位不高,却为康家从商致富奠定基础。到明朝后期,康家拥有了大片土地和商铺。

  清康熙、雍正年间(1662~1735年),战乱之后社会得以安定,康家财富迅速积累,土地达4000多亩,十二世康大勇突破“士不经商”的规条,沿洛河向黄河行船,将生意拓展到山东临沂等地,每次用船运回的银子数以万两计,自此人称“康百万”。

  乾隆至咸丰的100多年间(1736~1861年),是康家家业最为鼎盛的时期。十四世康应魁利用家临洛水、黄河之便,往来山东、陕西、河南之间,在十年之内做到“富甲三省,船行六河”,时人更称之为“头枕泾阳、西安,脚蹬临沂、济南,马行千里不吃别家草,人行千里尽是康家田”。当时康氏家族已成为全国数一数二的大地主了。

  此后太平军、捻军纷起,社会长期战争动乱,康家逐渐由盛转衰。庚子之乱(1900年)后的第二年,避难西安的慈禧太后回京,途经巩义,康家竭尽全力建行宫“迎驾”,并向国库空虚的清廷捐出白银100万两。此举虽让“康百万”再度名扬天下,却因入不敷出,埋下最后衰落的伏笔。

  康百万庄园内至今仍有一块《留余》匾,匾文中称“临事让人一步自有余地,临财放宽一分自有余味”,匾的两侧有一副对联:“耜耕三省当思创业艰难,船行六河须防不世风浪”。无论是经商还是做人,留有余地,防范风险,是康家的祖训,后人视此为康家兴盛十二代,绵延明清民国三朝的最大秘诀所在。

  尽管民国期间,一代豫商巨贾的康家已经陨落,但1949年以后,康百万庄园仍然作为一处著名的大地主庄园不时成为“反面教材”。它能历经土改、“破四旧”运动乃至文革浩劫等风风雨雨,比较完整地保留至今,“留余”理念,功不可没。

  原来,康家虽数百年为一方巨富,却家教甚严,家中子弟富而不骄,且常年乐善好施,泽被乡里,一向甚少激起民怨,每遇动荡,周边乡民反而自发起来保护庄园。对比如今不时爆发的“仇富”呼声与愈演愈烈的贫富冲突,让人难免心生感慨。

  中国经营报微博:http://weibo.com/chinabusinessjourna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