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中国网络电视台|网站地图 |
客服设为首页 |
发布时间:2011年06月07日 10:11 | 进入复兴论坛 | 来源:新民网
提前获得宏观经济数据究竟如何从中渔利,这一“潜规则”日前终于被揭开一角。
有媒体报道,今年的几次经济数据泄密事件引起了政府高层的重视。在3月底,有宏观部门的涉及人员相继落马。该报道引述消息人士的话说,国家统计局办公室和中国人民银行研究局的一些人员已经相继离岗。
直到6月4日晚间,被涉传闻的有关部门还没有对这一消息的真实性做出官方正面回应。据了解,其他金融监管部门已经在内部开展信息安全教育。
有知情人士对《第一财经()日报》记者透露,这是相关部门所实施的针对经济数据泄露情况的跨部门调查所牵出的事件,调查已进行数月。
惊人预测力从何来
每个月,中国的券商、研究机构都在热闹地进行宏观经济数据的竞猜,时时有机构能精准猜中。
比较戏剧化的“竞猜”发生在今年3月。当时,由于央行在2月份春节假期的最后一天宣布加息,业内普遍预计1月份CPI可能破5%才迫使央行采取行动。但在数据发布前的2月14日,有外媒通讯社援引两位市场人士的话说,由于中国官方调整了2011年CPI的权重,中国1月CPI同比上涨4.9%,环比涨幅约在0.9%,低于市场的普遍预期。等到2月15日国家统计局网上公布经济数据时,其中的CPI数据正是4.9%。
今年4月份,有香港媒体援引不具名消息称,中国3月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同比增长5.3%~5.4%。同时公布的数据称,3月新增人民币贷款6800亿元人民币,M2同比增幅为16.6%。这两个数据惊人地吻合了实际数据。
今年5月份,又到了“竞猜”开奖前夕,微博上面也传出了“重要信息”。在当时多家机构前期预计4月份CPI达到5.4%,与3月持平。数据发布前夕,有券商高层在微博上发帖:“【传】4月份CPI为5.3%。超预期!”5月11日,国家统计局发布数据时,4月份的CPI就正好是5.3%。
国内一些中字头的顶级券商也表现出了惊人的预测能力。
中信证券在其今年1月初的月度数据前瞻报告中预计,去年12月食品价格将有所回落,但非食品价格将保持较快增长,预计CPI将达4.6%。今年1月20日,统计局公布的去年12月份CPI同比上涨4.6%,PPI同比上涨5.9%。数据可谓高度吻合。
宏观预测利益链条
对于那些提前获得经济数据的机构和人士来说,这些数据可能意味着可观的经济利益。
一位券商研究人士对记者表示,包括CPI在内的经济数据对于资本市场来说是十分敏感的经济指标,不仅直接关系到债券市场收益率的变化,而且是政府未来经济政策放松或紧缩的风向标,如果提前得到经济数据,就创造了一个投机性交易的机会。
相对于股票市场,债券市场和外汇市场对于经济数据更为敏感。在有传言1月CPI低于预期的2月14日,当时从债市可以观察到,因投资者感受到数据低于预期可能会带来紧缩预期弱化,投资者进场做多导致收益率下行。
投资者正是利用所获数据与市场预期的差异进行获利的。如果债券投资者提前获得的数据比市场普遍的预期乐观,可先期购入债券,等待正式消息的发布;如果获得的数据较市场预期悲观,则提前卖出债券以控制风险。
一名曾从事过基金行业的人士也对记者表示,能提前拿到数据无论是对于券商还是研究员都有直接的利益关系。如果一家券商的研究报告对于宏观数据总是能准确地预测,就可以获得基金更多的“分仓”收入,相关的研究员就可以得到更多的“派点”。
由于基金没有自己的交易席位,只能通过券商的席位进行交易。券商的基金分仓交易就是指券商从基金分得更多的仓位。这会给券商带来两大好处,首先是可以带来大量的手续费收入,其次是产生大量的交易量,还可以提升券商的市场占有率。
“宏观研究员拿到宏观数据准确,跟行业研究员拿到公司数据准确是一样的,如果你总是拿到的数据很准确,客户就会愿意跟着你做。”他说,不仅仅是对基金,对于其他大客户也都是如此。
而预测的准确性是券商考核研究员的主要指标之一,能更早、更快地获得数据体现了研究员获得信息的能力和研究能力,这一能力将直接与奖金挂钩。
“券商会有一部分奖金对研究员进行奖励,更准确的预测将可以让研究员分得更多的奖金。”上述人士表示。他进而透露,其实一些信息并不总是会体现在研究报告中,研究员更多是通过短信、MSN、网络等工具来传播数据。
数据泄密的风险点
中国的数据“神算子”们究竟如何做到“先知先觉”?
据记者了解,与其他国家一样,中国的经济数据在正式发布前,会被提前提供给相关的宏观经济决策部门和领导层进行参考。除了数据的生产环节,涉及到数据传递链条上的各个部门也都可能是数据泄密的风险点。
国家统计局原副局长贺铿就曾对媒体表示,提前泄露是因为太多部门在数据正式发布之前就已经看到了。
“在统计局公布之前,个别的部门先公布了,其实统计局也是很有意见的,我们怎么控制得了。”贺铿此前对媒体表示。
但数据是如何从政府部门获得,是否已经被泄露到市场,具体的情况还不得而知。此前《经济参考报》消息称,这次被查出泄密的人员职位不高,多是处级干部,但都是位于能提早接触到数据的核心部门。
在前期数据获取方面,是数据制作的官员“监守自盗”,还是负责传递数据的官员“无心一瞥”?后期数据泄露时,是通过直接的权钱交易,还是通过掮客间接获得;是通过酒桌饭局“不意说出”,还是通过官员参与论坛等活动“独家披露”?这些隐秘情况都需要等待相关部门在此次查出后进一步牵出数据泄密的细节。
熟悉保密审查程序的相关人士对本报记者表示,数据泄密等事件的调查重在评估是否造成对外泄密,泄密是否造成并在什么程度上造成了不良影响和相关损失,针对不同的情况有不同的处理方式。
如何处分未细致规定
每年都有CPI数据提前泄露的传闻,已成了影响我国经济安全和政府公信力的隐患。
据记者了解,包括CPI、工业、投资、消费、进出口等经济数据在未披露之前基本都属于涉密数据,有的属于机密级,有的属于秘密级。
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保守国家秘密法》(下称《保密法》)的规定,机密级国家秘密是重要的国家秘密,泄露会使国家安全和利益遭受严重的损害;秘密级国家秘密是一般的国家秘密,泄露会使国家安全和利益遭受损害。
同时,《保密法》也规定,机关、单位违反本法规定,发生重大泄密案件的,由有关机关、单位依法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给予处分;不适用处分的人员,由保密行政管理部门督促其主管部门予以处理。
但如何进行处分,《保密法》中没有更为细致的规定。
为防止数据被泄露,缩短数据传递链条是各国宏观经济数据部门采取的一个有效措施。
德国和英国近年来都采取了一些措施,已降低数据泄密的可能性。比如,英国国家统计局在2008年就将其向部分官员通告数据的时间窗口从40.5小时调整到24小时。
为减少数据被泄露的可能性,中国的有关部门已经采取了多项措施。接近国家统计局相关人士对本报记者表示,统计局已经将CPI数据生产和发布的时间差从72小时缩短到48小时,并正在考虑和论证进一步缩短数据生产和发布的时间间隔的可行性。
汪时锋 郭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