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中国网络电视台|网站地图 |
客服设为首页 |
发布时间:2011年06月07日 14:26 | 进入复兴论坛 | 来源:新华网
加强有效监管推动银行业加快转变发展方式,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主席刘明康答学习时报记者问
记者:刘主席您好!非常感谢您在百忙之中接受学习时报的采访。首先请您介绍一下当前国际经济金融形势的突出特点是什么?
刘明康:当前全球经济已经初显复苏迹象,但金融危机并没有离我们远去。美国经济复苏进展缓慢,且呈无就业增长态势;欧洲陷入债务危机恶化、失业率高企、通胀抬头等多重压力交织的困境;日本遭受地震、海啸和核泄漏三大灾难,全世界电子、电器和汽车等重要行业部分关键零部件供应链出现断裂;部分地区自然灾害造成粮食供应不确定性因素增多,进一步加剧了粮食、食用油等价格飙升;西亚北非地区社会动荡,且其溢出效应正在逐步影响海湾地区政局的稳定,对世界能源供应影响巨大,给全球经济复苏蒙上阴影。总之,经济复苏的内生动力明显不足。另一方面,量化宽松货币政策的负溢出效应凸显。美国、欧盟、日本等国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过程中,均采用了量化宽松的货币政策,给金融市场注入大量流动性抬高资产价格,以帮助修复政府、金融机构和家庭的资产负债表;压低利率,以刺激国内投资和消费;压低汇率,以拉动出口,但量化宽松政策在国际上的负溢出效应十分明显。第一,大量流动性流入国际大宗商品市场和新兴经济体逐利,推高了资产泡沫。4月份以来,布伦特原油期货价格最高涨至126美元/桶,并且波动十分剧烈;纽约黄金交易价格一度达到 1573美元/盎司的历史最高位;小麦、玉米等商品价格从去年上半年的低点到现在涨幅均超过50%,有的甚至翻了一番多。第二,流动性泛滥加大了通货膨胀压力。目前,欧洲、美国的通货膨胀率已较此前低点上升了一倍左右,发展中国家也普遍面临输入型通胀压力。3月份,巴西、印度、俄罗斯、阿根廷、越南等国CPI涨至6.3%—13.9%的区间,远远超过5%的温和通胀警戒线。第三,如果资产泡沫和通胀压力继续加大,为应对滞胀局面,可能被迫进入加息通道。这极有可能导致流动性过剩的局面发生逆转,使金融体系的脆弱性暴露出来,进而拖累实体经济复苏,并再次对全球金融体系造成冲击。
记者:如何看待当前国内经济形势?
刘明康:我国宏观经济形势总体良好。一季度,国内生产总值同比增长9.7%,环比增长2.1%;1月、2月全社会用电量同比分别增长9.6%、15.8%,是自2009年11月份用电增速快速下降以后连续两个月明显回升;3月份PMI为53.4%,环比上升1.2个百分点,自2009年3月以来已连续25个月位于50%临界点以上。同时,我们也要看到,我国宏观经济持续增长仍面临诸多不稳定因素,还处于宏观调控的关键时期。当前,消费需求走软苗头值得关注;企业效益增长的基础还不牢固,经营压力更为显现;居民消费价格继续上涨,保障市场平稳运行难度加大;节能减排出现反复势头,产业结构调整面临更大压力。这需要我们对成绩保持高度的冷静,对问题保持高度的警醒,始终坚持实事求是的指导思想和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科学方法,深化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加快形成有利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体制机制,不断增强发展的可持续性。
记者:现在“十二五”规划强调要扩大内需,改善民生。扩大内需最大的是房子、车子,但我们现在的政策,对房子、车子采取了很大的限制措施,限房令、限购令,现在有钱买不到,或不能买,这个政策与扩大内需的矛盾应该怎么理解?
刘明康:首先,我们要从动态和长远角度分析和看待这个问题,应该充分看到前几年量价飙升的情况既不平衡,也不可持久。从汽车市场看,近几年我们的汽车市场高速发展,汽车保有量增速世界罕见,而不理性的增长带来的是节能减排目标难以落实和交通拥堵严重等问题。从房地产市场看,部分地区价格上涨过快,已经引起多方面高度关注。这种扩大内需模式不可持续,难见久效,必须采取主动调控措施,引导市场回归合理水平,主动消除资产价格“泡沫”,实现协调均衡发展。从目前的实践看,调控政策已经取得积极成效。其次,我们应该坚持辩证法,充分注意到宏观调控并没有让消费热点消失,而是让消费热点科学转移。比如公租房、廉租房搞起来以后,低收入家庭的住房有了保障以后,家庭增加的收入(工资、社会福利)就会主要用于消费,而投机的人买房,只会将房子闲置再伺机出售,不会引致其他方面的消费,并不能真正拉动内需。此外,还有很多消费领域的潜力值得挖掘,比如文化产业、旅游消费等等。我坚信,随着相关领域的调控取得成效,扩大内需政策得以贯彻落实,低端、中端和高端消费市场将呈现协调可持续发展局面。当前,最为关键的是,要充分认识到这些新的消费增长点,并着力捕捉这种机遇。当然,高铁、公路等基础设施建设一定要根据货流量和客流量等实际需求科学规划,要避免太过超前导致大规模浪费。
记者:2008年以来,我国银行业经受住了百年不遇的国际金融危机,您认为取得该成绩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刘明康:近年来,在中央的强力推动下,金融改革开放步入深水区。经过八年多的审慎引导,我国银行业从内在机制到外在形象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资本充足率、不良贷款率、拨备覆盖率等多项指标均处于历史最好水平,2010年末工行、建行、中行、农行均跻身全球银行总市值前10位,特别是运营机制和管理效率方面出现的可喜转变尤为难得。
一是经营效率大幅提升。截至2010年底,银行业金融机构贷款比2003年增加了3倍,但资产利润率增加了10倍,利润总额增加近28倍,达到了国际良好银行水平。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这些利润来源之一是对成本的有效管控。
二是风险防控能力显著增强。主要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和比例分别从2002年末的2.28万亿元和 23.61%(四 级 分 类 口径),下降到2010年末的3646亿元和1.15%(更为严格的五级分类口径)。商业银行整体加权平均资本充足率从2003年末的-2.98%上升至2010年末的12.2%,所有商业银行的资本充足率水平全部超过8%的监管要求。更为重要的是,商业银行已经有了资本约束意识和持续补充资本的内在动力。所有商业银行拨备覆盖率已从 2002年末的6.7%提高到2010年末的218.25%,贷款拨备率达2.41%,并且提足拨备抵御风险已经开始成为银行股东、董事、高管的普遍共识。
三是收入来源日趋多元化。2010年,上市银行手续费及佣金净收入较上年增长超过30%,增幅比去年提高7个百分点以上,建设银行等的手续费及佣金净收入占营业收入的比重已经从2002年的4%上升到20%,银行业主要依靠利差的盈利模式正在悄然转变。令人欣喜的是,手续费及佣金净收入的增长,主要来源于新业务领域的良好拓展。截至2010年末,商业银行信用卡有效发卡量超过2亿张,相当于全国每6个人中就有一个人拥有一张信用卡,而且卡均透支额度比上年增长近 40%;理财产品发行额度大幅增长,仅工商银行2010年对公和个人理财产品销售额就达到4.5万亿元。
四是银行业更加注重运用市场化手段支持实体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过程中,银行业从 2008年5月到2010年底,始终坚持科学发展观,积极贯彻落实国家宏观调控政策,及时主动地科学调整信贷投放节奏与结构,有力支持了我国经济企稳回升并平稳较快发展。与此同时,在商业可持续原则下,不断健全和完善体制机制,加大对薄弱环节的支持力度。截至2010年末,连续两年实现小企业和涉农贷款增量不低于上年、增速不低于当年贷款平均增速,并比原定“三年规划”提前一年实现了基础金融服务空白乡镇全覆盖,基础金融服务的均等化水平有了明显提高。
当然,我国银行业也还面临多方面挑战。今年货币政策由积极转向稳健,银行负债管理面临重大挑战;房地产市场贷款风险需要高度关注,政府融资平台贷款风险、部分集中度较高的行业贷款风险和产业结构调整暴露的信贷风险不容忽视。随着利率市场化步伐逐步加快,银行业加快转变发展方式压力巨大,银行业金融机构在公司治理、经营管理体制、激励约束机制、基础设施建设以及文化培育等多方面进行深层次改革的任务仍然艰巨。
记者:在新形势下,进一步推进我国银行业科学发展的战略是什么?
刘明康:针对当前我国银行业所面临的特殊形势和突出问题,我认为,最为重要的是通过持续提高监管有效性,推动银行业制定和实施科学的发展战略,加快转变发展方式,并以此促进银行业客户加快转变发展方式。具体而言,银行业应重点把握好以下四点。
一是要继续推进业务创新。2010年国内非金融部门在股市和债市上的直接融资已经占到融资总量的1/4,融资结构多元化发展大势所趋。在银行传统业务模式发展潜力逐步下降的情况下,银行必须从现在起就着手做好三门功课:一要更加注重对小企业和微小企业的金融服务。银行业金融机构要充分认识到小企业金融服务给银行带来的风险分散和边际效应增加等好处,特别是灵活的风险定价往往使服务小企业能力较强的银行在竞争中更胜一筹。
近年来,商业银行已经开始了这方面的探索,并取得初步成效,但还要改进服务模式、机制与流程,提高精细化管理水平,坚持向成本管理要效益,向风险管控要效益,向高附加值服务创新要效益,不断提高持续服务小企业的内生动力,要在深入调查研究和准确把握中小企业破产概率和失败风险的基础上,坚持大力支持、科学支持、综合支持原则,为小企业健康发展提供金融推动力,逐步从“傍大款”、“垒大户”的传统发展模式中走出来。二要大力发展个人金融业务。适应个性化需求的个人金融服务,是新的利润增长点。值得期许的服务领域包括因应老龄化趋势,提供简单方便、值得信赖、长期具有正的风险调整收益率的金融理财产品;也包括因应国内中产阶层壮大趋势,增加全球资产管理组合多元化产品;更包括因应拉动消费的需要,在丰富金融产品以支持物质产品生产与消费的同时,创新金融产品以支持文化、旅游等精神产品的生产与消费。银行要加强对社会经济发展趋势的研究,充分利用专业优势,在做好传统个人金融服务的同时,大量开展符合我国国情、文化传统和市场特点的理财、私人银行等新型个人金融服务。三要科学把握直接融资市场大发展中的战略机遇。“十二五”规划已经明确要大力发展资本市场。今年一季度,在贷款增幅明显低于去年同期的情况下,资本市场增长幅度明显提高。在资本市场发展壮大过程中,银行业金融机构要积极利用遍布全国的物理网络和便捷的电子网络等资源优势,全面发挥专业人才相对丰富等优势,努力做好境内外结算、清算和托管等领域的配套服务,努力实现银行业市场与资本市场良性互动发展。
二是要坚持精选战略。我国经济发展机会和挑战并存,尤其是在应对通胀和对全社会融资规模有所控制的今天,银行业要有认真严谨的作风,学习和借鉴现代化的客户精选方法,做好尽职调查,有所为、有所不为,凭借战略思维、世界眼光和专业水平,发掘、识别和选择市场上那些有真正还本付息能力的客户,去支持和服务那些资源配置效率较高、竞争优势较强、盈利能力较好的项目,从而有效支持实体经济可持续健康发展。这种精选战略是发展之必须,也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这个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的重要体现。
三是要在战略结构调整当中努力加强定价能力建设。随着市场化改革日益深化,我国信用风险、市场风险、利率风险、流动性风险等各种风险日益显现。面对挑战,银行业必须不断提高风险定价能力,把自己的成本、费用和风险算清楚,做到“算了再做,而不是做了再算”。要抓紧建立完善内部资金转移定价制度(FTP)和系统,结合中长期风险成本计算和市场资金供求状况,准确计算上存资金成本率和借出资金收益率,提高银行对贷款和中间业务的科学定价和约束能力,为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特别重要的是,要抓紧进行全面风险数据收集与管理的基础设施建设,研究完善风险数据跟踪分析与科学评判的系统平台和动态模块,加强对各类风险的科学测算,并通过加成定价方式确保收益能够覆盖成本和与期限等匹配的风险,以定价能力的建设促进提高应对市场发生变化的针对性、灵活性和有效性。
四是要必须持续推进“问题到我为止”的银行文化建设。没有良好文化的支撑,再好的制度也是一纸空文。在银行业金融机构内部,要严格遵循安全性、流动性和盈利性的目标次序,在稳健经营的前提下有序地谋发展。在对客户服务上,要注重培育“问题到我为止”的责任文化和行为取向。我们必须加强横贯型管理,对内切实做到政策制度紧密衔接,上下左右紧密配合,形成合力,防患于未然;对外给客户一个严谨优质的印象。其实,我国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就是缺乏横贯型管理,门第之见和低协调效率形成了内耗,银行业也不例外。因此,这种加强横贯型管理的努力不但必须,而且需要不懈地培育,以增强我国软实力的竞争能力。
记者:加强顶层设计是“十二五”规划的亮点之一。请问,在营造金融支持经济发展的良好环境,推动银行业加快发展方式转变方面,需要在哪些方面加强顶层设计并重点做好哪些工作?
刘明康:为推动银行业加快转变发展方式,更好地发挥金融业对于国民经济发展的支持作用,当前要积极推进深化财税、投融资机制和国有企业等领域的改革,科学把握新农村建设和城镇化进程,不断强化公共政策的基础性支撑功能。
一是积极推进财税体制改革,明晰地方政府资产负债。当前我国经济生活中“土地财政”和过度依赖外资特征仍然突出。由此带来的问题是巨大的。对此,要按照财力与事权相匹配的要求,进一步理顺各级政府间财政分配关系,健全地方财税体系,同时建立地方财政资产负债表,推动政府负债的显性化和财政的公开化,提高债务信息透明度,并建立健全地方政府债务风险预警和问责机制。
二是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投融资机制,推进地方政府治理改革。对基础设施投资加强统筹规划,科学确定建设规模和速度。对于政府和准政府主体发起的投资项目,可通过区分为经营性和公益性项目,实施分类管理,并有针对性地完善相应治理机制。对于经营性项目,实施商业化运作,建立健全法人治理结构。对于公益性项目,落实显性财政补贴制度,根据财政预算资金来源合理安排建设规模。要积极探索基建项目建设的市场化直接融资机制,积极有序拓展融资渠道。要建立投融资决策责任追究机制,切实杜绝“只管决策、不管收益”、“只顾眼前政绩、不顾长远发展”的现象。
三是加强国民经济需求侧的管理,加快发展方式转变。当前,受国际国内因素等影响,国内发展中的不少环节都绷得很紧。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各领域都需要关注如何抓好需求侧管理优化,不断总结经验教训,加快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而不是在区域之间简单转移。发展快而不好,不是我们的方向,有量无质且带来一大堆国际国内隐患与纷争是难以为继、绝不可取的。另外,对需求侧提高科技含量的说法也要科学化,关键是附加值的比例能否得到突破性上升,我们的效率能否得到大幅提高,这些问题不解决,我们将始终会遇到结构上的困扰。
四是大力推进基础公共服务均等化建设,科学把握新农村和城镇化建设进程。近年来,银监会十分重视在新农村和城镇化建设进程中,不断提高基础金融服务均等化水平。银行业已经在 2010年底实现基础金融服务空白乡镇全覆盖,并连续两年顺利完成了涉农和小企业贷款增速不低于全部贷款平均增速、增量不低于上年的“两个不低于”目标。今年,争取在全国再解决500个银行业金融机构空白乡镇的机构覆盖问题。至关重要的是,所有公共服务均等化建设必须在基层同步推进,即除基础金融服务之外,更要统筹推进安居工程、就业和教育、社会保障和医疗保险等诸多领域公共服务的均等化,并设计好制度和机制,明确近期和中长期目标,一以贯之地执行。
五是银行业发展与国有企业深化改革相互促进,不断优化社会资源配置。银行业科学发展和认真精细的管理工作,可以促进我国企业尤其是国有企业改革全面深化,促进宏微观经济社会发展的质的进步。而经济社会的宏微观层面上的实质性进步,又是银行业健康发展的保障。当前一个很重要的工作还在于如何淡化企业属性和规模大小,按照发展又好又快,好字当头的精神,共同努力,确保通过公平竞争获取包括银行信贷在内的各种资源,促进社会资源的优化配置。
六是加快培育诚信和公平有序的竞争环境,持续推进社会主义信用文化大繁荣大发展。信用文化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最重要的内涵之一,也是银行业科学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石。推进信用文化建设需要远见,需要系统性建设,需要坚持德法并举。重点是切实推动信用体系建设,强化信用监督和失信惩戒,加大力度打击破坏市场秩序的违法犯罪活动,树立严格的道德标准和正确的舆论导向,降低各行各业的道德风险,依法建设高度文明、高度民主的现代化国家。(学习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