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中国网络电视台|网站地图
客服设为首页
登录

中国网络电视台 > 经济台 > 财经资讯 >

时评:无法检测不等于无法监管

发布时间:2011年06月17日 08:27 | 进入复兴论坛 | 来源:大洋网-广州日报


评分
意见反馈 意见反馈 顶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练洪洋

  全国人大常委会食品安全法执法检查组近日完成了对各地的检查。据了解,我国目前2200种食品添加剂中,有检验标准的只占总数的近四成。这也就意味着,有六成食品添加剂无法检测。

  就像艾滋病泛滥成灾,而治愈方法尚未问世一样,食品安全的“杯具”是,添加剂无孔不入,无处不在,而检测方法还没个影。且不说,那些像三聚氰胺、塑化剂之类的非法添加剂,就目录上所有却无法检测的就多达1300多种。无法检测,风险就难以控制,也就等于说一定要发生安全事故,并且被媒体成功披露之后,才能引起相关部门的重视,就像“结石婴儿”。

  客观上说,“无法检测”并非全是托词,一方面,新的食品犯罪难以预见,添加什么无法预料,被动检测如大海捞针;另一方面,检测需要技术支持,需要时间,因此难免滞后。食品添加剂检测也是一个世界级难题,即便在科技发达国家,也常被类似问题困扰——美国干脆采取申请人自己提供检测方法的做法。问题是,“无法检测”不等于无法监管,如果说前者是技术问题,后者则更多是态度问题。

  技术问题,可以用技术方案解决。组织科技攻关,尽量补全食品添加剂检测图谱,是最直接的办法。攻关是有难度,但干总比不干强,知难而退永远跟不上食品行业“潜规则”的滋生速度;独力无法完成,还可以“拿来主义”,拿其他国家成熟的检测方法为我所用;技术不能检出,无法评估风险的,不妨考虑“有罪推定”及“保守疗法”,一律限制甚至禁止使用。等到技术进步,证明无害之后再使用;对于时下的食品问题来说,有时根本不用检测,用目测就可以发现问题所在,譬如刚刚被媒体曝光的沈阳市一些店铺用“豆浆粉精”勾兑制造“豆浆”,还用得着拿高科技的仪器检测吗?

  态度问题,则要微妙得多。监管者的态度决定监管效能,而影响监管者态度的因素构成又非常复杂,安全意识、部门利益、官僚主义、懒政惰政……就拿不久前闹得沸沸扬扬的面粉增白剂来说吧,这个添加剂被国外弃用多年,国内也纠结了相当长时间,直到去年,有关部门才明确表示禁用,还蹊跷地设了一个为期一年的“过渡期”,被公众质疑“吃完存货再禁用”。还有,每一次国外曝光某些食品存在安全问题,国内的职能部门总会出来“辟谣”,甚至表明国内没有问题,可以放心使用。如不久前瑞典检出某品牌奶粉重金属超标,国内某部门就曾表示,该类产品重金属含量并未超中国标准,可放心食用。

  可以肯定的是,如果监管者用这种态度对待食品安全,对待国民健康,哪怕2200种食品添加剂的检测技术都过了关,食品安全也未必有保障。因此,检测技术固然重要,更重要的是某些技术之外的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