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中国网络电视台|网站地图
客服设为首页
登录

中国网络电视台 > 经济台 > 财经资讯 >

北京公共自行车租赁首次试点 5号线10号线试行

发布时间:2011年06月17日 15:56 | 进入复兴论坛 | 来源:北京晚报


评分
意见反馈 意见反馈 顶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5号线10号线先试点 沿线设353个租车点 最快7月1日前开始

  如何解决京城百姓“最后一公里”的出行问题?交通委在其官网公布“关于北京市公共自行车试点区域网点规划方案审查信息”,初步圈定了两片首次由政府主导的公共自行车试点区域,分别在东城区和朝阳区。

  率先开展的试点区域将围绕地铁5号线和10号线建设353个租车点,投放10260辆自行车。预计最快7月1日前,将先投放约3000辆。

  布设原则

  以地铁线为轴

  几百米设一个点

  东城区公共自行车网点,将以地铁5号线为轴线,向两侧辐射各3公里范围内。网点布设比例为轨道及公交站点周边占30%、商业办公公建区占50%、居住区20%。覆盖范围南起南二环,北至北二环,西起中轴线,东至东城朝阳交界,覆盖面积约38平方公里。网点共180处,自行车约5000辆,每两个网点的距离在200米至500米范围。

  朝阳区规划的网点位置以地铁10号线为轴线,向两侧辐射各3公里范围内。网点布设比例为轨道及公交站点周边占12%、商业办公公建区占64%、居住区24%。覆盖范围南起华威桥,北至三元桥,西起朝阳东城交界,东至东四环,覆盖面积约40平方公里。网点共173处,自行车共5260辆,每两个网点的距离在150米至600米范围。

  租车原则

  拟采取实名制

  免费+收费

  早在今年年初,市交通委有关负责人接受媒体采访时就曾表示,为了加快自行车的使用频率,预计网点将实施实名制、“免费+收费”的模式。比如租车的前一段时间是免费的,过了多少小时之后的时间段开始收取一定费用。但是,一定会采用低价格和阶梯差价确定公共自行车租赁收费标准。

  北京市确定的公共自行车发展定位为:利用自行车在短途交通方面的优势,将公共自行车纳入公共交通体系,作为城市公共交通(轨道交通、公交)的延续,形成“公共自行车+公共交通+公共自行车”的出行模式。自行车的路权将得到保障,本市中关村西区、国贸地区、广内大街将逐一进行改造,形成步行和自行车交通出行环境改善示范区。

  规范原则

  城区通存通取

  公交卡开发租用功能

  具体的规范标准是,全市城六区实现通存通取,郊区实现每一个区内通存通取,制定全市统一的建设和运营服务标准,采取统一的形象标准,在公交卡基础上开发自行车租用功能,以利于引导市民普遍使用公共自行车,同时鼓励即用即还提高周转利用率。

  目前,市交通委等部门正在制定服务规范、技术要求、管理办法等配套规定。按照市交通委规划,自行车租赁这种绿色模式将在5年内形成气候。届时,本市要建成1000个站点、5万辆公共自行车租赁规模和网络,辐射和覆盖全市主要城镇、交通枢纽、商业街区。自行车出行占市民交通出行比例从目前的18.1%提高到20%。到2015年,北京轨道交通、地面公交、自行车三种绿色出行方式比例力争达到65%,其中自行车出行比例将达到20%。

  “除了保障自行车路权等硬件,在北京推广自行车,还需要人们转变思想。很长一段时间,大家把开汽车看做是地位和身份的象征。高档酒店、写字楼等也很少设立自行车停车场,这些都成为自行车推广的障碍。”一次缓解交通发展研讨会上,专家如是说。 本报记者 孟环

  新闻链接

  企业自行车租赁逐步萎缩

  市交通部门调研后发现,目前北京的自行车租赁属于纯市场行为,基本上政府参与较少,均为企业自发行为,自负盈亏。较大的自行车租赁企业有贝科蓝图、方舟(现改名为绿畅)公司等,现有自行车的租金收入较低,不能设车身广告等,使得租赁企业的收入和运营成本难以平衡,因此,公司网点都处于逐步萎缩的状态,人们不时看到身边的自行车租赁点一个个“突然”消失,或者站点上的自行车因长期受到“冷落”而布满灰尘。

  另据调查,目前多家公司各自运营,不能通存通取;多数站点现金存取,个别可使用POS机;按照小时、天、月、年采用不同费率,鼓励长时间使用,不利于自行车快速周转。由于自行车网点不够密,租还车辆不方便,没有完全实现通存通取,因此自行车车辆利用率普遍较低;而受北京市的气候影响,自行车在天气不利的时候利用率更低。

  2008年方舟曾在全北京铺开200多个网点,1万多辆自行车实现异地租还,一度成为京城规模最大的租车公司。刚过去的2010年,方舟宣告破产,租赁用自行车以20到50元一辆的价格被廉价处理。贝科蓝图公司是北京首家将自行车租赁进行网络化经营的企业,他们的负责人也向媒体表示,公共单车的推广必须由政府来主导,多进行调查和研究。

  本报记者 孟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