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中国网络电视台|网站地图
客服设为首页
登录

中国网络电视台 > 经济台 > 财经资讯 >

B07 营商环境

发布时间:2011年06月18日 14:24 | 进入复兴论坛 | 来源:中国经营报


评分
意见反馈 意见反馈 顶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减税,香港行,内地不行?

  梁发芾

  6月8日,香港立法会正式通过《2011年税务(修订)(第3号)条例草案》,宽减2010~2011年度薪俸税及个人入息(收入)课税75%的税款,上限为6000港元。预计这项措施将惠及150万名纳税人,港府税收为此将减少约53亿港元。近年来港府减税已成惯例,无论当年经济好坏,“藏富于民”的减税措施都必不可少。

  中国历史上本来有轻徭薄赋,与民休息,藏富于民的优良思想传统,这种传统是儒家学派财政思想的核心。春秋时鲁哀公向孔子弟子有若咨询“年饥,用不足,如之何”时,有若回答说:“百姓足,君孰与不足;百姓不足,君孰与足”,认为老百姓富足国家自然就会富足。孟子强调:“易其田畴,薄其税敛,民可使富也”,使民“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表明孟子把减税从而使老百姓富裕安康当成王道的内容之一。荀子说,“下贫则上贫,下富则上富”,正确地说明民富与国富的先后主次关系,他尤其批评了统治者好利聚敛的结果是“府库已实而百姓贫”,他一针见血地指出:“王者富民,霸者富士,仅存之国富大夫,亡国富筐箧、实府库”。

  虽然人们认为儒家思想是中国历史上的统治思想,但各个王朝的理财者多是商鞅、管子、韩非这些人的传承者,而商鞅、韩非都赤裸裸地鼓吹实行富国穷民的政策。因此,儒家的藏富于民,轻徭薄赋的财政思想常常处于比较边缘化的地位,成为一种政治理想而不是现实。当然,在某些时候,开明的统治者确实能够实行轻税政策,而这样的财政实践往往带来经济繁荣和百姓富足的盛世。汉初的文景之治,唐朝的开元盛世,清朝的康乾盛世,都与统治者实行坚持轻徭薄赋政策息息相关。

  儒家轻税富国的说法,看似是一种猜想,其实与现代经济学财政学理论不谋而合,充满真知灼见。

  直观地说,百姓收入与国家收入是一种此消彼长的关系,国家拿的少了,留给百姓的就多了。百姓财富多了,税收的基数反而扩大了,即使是低税率,也可以有更多的收入总额。唐朝的李翱就说:“人皆知重敛之可以得财,而不知轻敛之得财愈多”。现代税收学的超额负担理论,从相反的方向证明税收的低效性。税收会对经济带来扭曲,牺牲效率,假设政府征收一元钱的税收,那么,社会要增加远远高于一元钱的负担。纳税人有很高的奉行成本,政府也要发生很高的征管成本。高税收也抑制人们创造财富的积极性。另外,国家财政支出的效率也远远比不上私人支出的效率。税收的奉行成本,征管成本,以及它对于人们创造财富的打击,再加上税收支出的低效,会造成很多无谓的浪费。而少征税甚至不征税自然会节省这些无谓的浪费。

  既然税收会产生扭曲,但是税收还不能完全取消,因为像国防、治安、公共工程之类私人无法提供的公共品,还得通过税收筹集资金,由政府组织提供。随着现代福利国家的出现,政府还承担起调节收入分配,提供社会福利种种职责,政府就要征收更多的税收,进行转移支付。这样,政府宁可损失效率也要征税就有两个理由,一是要提供公共产品,二是实现公平公正。

  公平与效率是税收无法兼顾的二难选择。在民主宪政国家,政府的征税和开支都受到公众的严格制约,征税虽然都会牺牲效率,但却可以带来一定程度上的公平。但在没有财政民主的国家,征税和财政支出却只能造成效率与公平的双重损失,税收制度往往被既得利益集团把持,它们可以操纵税收立法和执法,把税收义务强加到弱势者身上,使本该“杀富济贫”的税收,变成“杀贫济富”;在财政支出中,利益集团更会使财政支出为自己倾斜,要么用于管理者高昂的在职消费,要么用于满足形象的政绩工程、面子工程,要么被用于有利于既得利益集团的福利(如住房和食品特供),就是真的给贫弱阶层进行转移支付,但管理者仍然可以巧妙地造成跑冒滴漏,中饱私囊。这就是说,在非民主宪政的国家,税收越多,对于社会的不良影响越大,最后的结果是民穷而国不富,真正得到实惠的是一些有能力影响税收和财政支出的权贵。

  我国税收已经有十多年的持续高增长,人们已经不堪重负。但是,高税收并未带来高福利,相反,高税收使我国税制的不科学、征管的高成本、支出的不公正更加严重。对此问题,人们早就呼吁减税以疏民困,但是,有关方面总是以财政支出缺口很大而搪塞。香港特区宏观税负远远低于内地,尚且能够年年持续减税,宏观税负极高而福利水平很低的内地,还有什么理由,不但拒绝减少,还要维持继续税收的高增长呢?

  作者为财税史学者

  中国经营报微博:http://weibo.com/chinabusinessjourna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