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中国网络电视台|网站地图 |
客服设为首页 |
6月14日,交通运输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监察部 、国务院纠风办联合在京召开全国收费公路专项清理工作电视电话会议,从20日开始,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为期一年的收费公路专项清理工作。(6月20日人民网)
其实,国家五部委此前已经多次清理收费公路乱象,但结果都不甚理想。问题在哪?笔者认为围绕收费公路已经形成了牢固的既得利益者。这些既得利益者包括地方政府、公路企业以及相关官员和工作人员。按照“存在时间越长,既得利益越稳定”理论,收费公路既得利益者对于自身利益,看得明白,操作成熟,应对得也很有技巧。要打破它,很难。
不管是地方政府,还是公路企业,抑或是官员个人,他们已经深深地认识到收费公路是他们的利益所在。看到了利益,他们就会想尽一切办法获取利益、维持利益,他们就会把公路的公共性、公益性丢在脑后,让原本姓“公”的公路变成私路,变成地方政府的提款机,变成企业的摇钱树,变成官员的政绩舞台。而一旦有人要剥夺他们的这些既得利益,他们就会采取种种手段来反抗。
为了获取利益,可以把政府还贷公路变为经营性公路,可以提高通行收费标准,可以延长收费期限,可以增加收费站点……总之,在收费公路上攫取利益,手法多样,而且这些手段在每一次治理后总能死灰复燃。比如,两年前推出的燃油税,作为配套要逐步取消二级公路收费,但从目前的执行情况看,一些被取消的收费公路改换门庭之后又重新开始了收费。
应对外界,既得利益者也很有技巧。五部委清理收费公路,一方面清理工作本身就是地方政府自查自纠,很难相信他们自舍利益;另一方面对于全国10万多公里的收费公路,中央部委也不可能做到详细复查。换句话说,清理工作缺乏执行力,也没有监督力。而对社会质疑,他们更是应付自如。
可以说,正是收费公路既得利益者对利益看得明白、操作成熟,应对得很有技巧,才导致了收费公路清理整顿工作屡次落空。收费公路既得利益难以打破,但并非牢不可破。关键是改变自上而下的治理模式,由社会监督和司法介入最终推动问题解决,引入媒体监督、社会监督、司法监督,而且真正重视这些监督,才能最终打破收费公路的既得利益,解决收费公路久治不愈的顽疾。王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