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中国网络电视台|网站地图
客服设为首页
登录

中国网络电视台 > 经济台 > 财经资讯 >

未富先奢难称荣

发布时间:2011年06月23日 06:23 | 进入复兴论坛 | 来源:时代周报


评分
意见反馈 意见反馈 顶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陶短房

  中国已成了不折不扣的奢侈品消费王国。根据市场顾问公司麦肯锡的预测,中国大陆到2015年,其奢侈品市场将占全球20%以上的份额。2009年这个市场的总金额为100亿美元,届时将达到惊人的270亿美元。这些预测并非麦肯锡一家之言:毕马威认为,中国奢侈品市场潜力巨大,目前它已仅次于美国,成为排名日本之前的世界第二大奢侈品市场,成为世界第一奢侈品消费王国,也只是个时间问题。

  大量数据、排名都足以支持这些研究机构的预测和结论。欧洲著名的奢侈品公司Trinity凭借着其在中国大陆的450家分店(其中在富庶沿海都市有300家以上)大获利润,并回头在欧洲掀起了令人震撼的收购旋风;日本高档化妆品牌资生堂更在今年1季度在中国获得20%左右的增长率,其在大陆5000家以上的门店带来丰厚利润;在高档汽车领域,中国奥迪车的保有量4月达87788辆,超过了德国的78487辆,根据奥迪的资料,4月份中国市场同比增长21%,2011年头4个月同比增长23%。

  事实上这些数据仍不能完全体现中国富豪们对奢侈品的狂热,因为他们把相当一部分奢侈消费转移到境外,中国富人在巴黎、纽约或香港的奢侈品专卖店、专柜“扫货”已见怪不怪,发达国家大机场的免税店,奢侈品被贴上醒目的中文价目签,更是司空见惯的事。

  对于中国的奢侈品消费狂潮,国外业者自然是喝彩声一片,不久前日本资生堂方面曾坦言,中国毕竟还是个穷国,社会财富总量看似不小,人均数却相当有限,且由于种种原因,社会财富的分配不公问题比较突出,贫富差异日渐拉大,2011胡润富豪榜显示,中国百万富翁在100万以上,亿万富翁则有4000人,总数虽不算少,和十多亿的总人口比,则不过沧海一粟。笔者在非洲工作时,当地一位议员曾感慨,中国工业品的大量涌入,最大的好处是让穷人也能“高消费”,因为同类产品中国货更便宜,在他看来,贫富差距过大,少数富豪沉湎于奢侈品的聚敛、消费,无异于一个饕餮客在一群饥民仇恨、愤怒的目光下,旁若无人地独享满桌盛筵,实在是一件危险至极的事。事实上,在当今中国,由于贫富差距而造成的仇富现象、悲剧已为数不少,在这种情况下,个别富豪沉迷奢侈品消费,一些舆论、企业有意无意地渲染纸醉金迷的所谓“贵族生活品质”,只能加剧这种贫富间的隔阂、对立,增加社会不安定因素。

  钱只有流通才能生钱,财富只有使用才能创造更多财富,一味当守财奴,于公于私其实均无好处,从这一点上看,奢侈品消费并无不可,但消费力的提高应是全方位的,而不能仅仅局限在奢华物质享受这狭隘的层面。在许多比中国更富裕、更发达的国家,许多有能力高消费的消费者,将更多的财力投入到丰富多彩的消费途径当中,比如文化、精神、体育健身、知识充电……在这方面的消费,中国人显然并不很“奢侈”:在北美,哪怕是冷门的职业联赛球票也要几十美元一张,四大联赛的决赛票更动辄上千元,一场普通水准的音乐会,门票过百美元是常态,而在中国,这样的“高消费”仅体现在门票的“票面值”上,即便有能力在这方面“高消费”者,也往往“非赠票不看”,尽管他们会不眨眼不手颤,一掷千金地买下一个名牌手袋,或一部最新款智能手机。所谓高水准生活,是指物质、精神财富的双满足,仅仅追求物质上的奢侈,而精神生活仍是“穷人”,这种“富贵”不过是只金光闪闪的跛脚鸭罢了。

  其实古今中外,都有不少大富大贵之人,一掷千金却博来美名,他们的“高消费”,不仅体现在对自己和家庭生活质量的追求,更努力造福他人、回馈社会,让更多普通人过上更好的生活,这同样是“奢侈品”(许多慈善家为买这些“奢侈品”弄到“裸捐”仍意犹未尽),却更有意义、更具价值,更能得到社会的认同和尊重。

  当然,人各有志,只要财富来路正当,怎么花都是每个人自己的自由,但对于一个国家、一个社会而言,消费力的提高应是全方位的。在一个仍有许多人温饱尚未完全解决的国家里,奢侈品的灿烂光芒,带给其主人的未必都是荣耀;一个仍有数以百万、千万计穷人,文化、艺术、群众体育等非物质消费尚处低谷的国家,戴上“奢侈品消费王国”的帽子,也未必是什么值得炫耀和自豪的事。

  作者系知名评论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