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中国网络电视台|网站地图
客服设为首页
登录

中国网络电视台 > 经济台 > 财经资讯 >

南都社论:乳品国标争议消费者倍感无力

发布时间:2011年06月23日 09:16 | 进入复兴论坛 | 来源:南方都市报


评分
意见反馈 意见反馈 顶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乳品安全国家标准降低最近引起了业内人士的激烈争论。在一次内部研讨会上,广州奶业协会理事长王丁棉认为我国现有的奶业标准全球最低,主要是因为被蒙牛、伊利等个别大企业绑架;内蒙古奶协秘书长那达木德则称乳业标准的降低不会损害民众健康,而是从国情出发保护奶农的需要,提高乳品质量应该循序渐进。(南方都市报 www.nddaily.com SouthernMetropolisDailyMark 南都网) 其实,关于奶业标准的争论,这并非头一遭。乳品安全国家标准于2010年3月26日由卫生部批准公布,同年6月1日正式开始实施。在新标准中,乳蛋白含量从1986年的每100克生乳蛋白质含量不低于2.95%降到了2.8%,菌落总数则从2003年每毫升50万调至200万。当时即有舆论指出,此前的国标已和国际标准有很大差距,而新国标则在本来已经很低的标准之上再降,因此新国标被冠以“中国奶业倒退标志”的帽子。尽管在一片哗然之中,卫生部官员回应称这一标准符合中国国情和产业实际,也不会损害消费者健康,但从现在争论再起可以看出,主管部门的表态并没有起到澄清的效果。

  奶业标准的争议无法平息,估计并没有超出主管部门的意料。消费者对食品的要求无非两个,一是安全,二是有营养,而就乳品而论,蛋白质含量关乎营养,菌落数量更直接关系安全,毫无疑问都是乳制品质量的核心数据,如果一个国家标准居然在这两个核心数据上失守,又还能用“不会损害消费者健康”的说辞安抚消费者,使之欣然接受,那才真正是咄咄怪事。

  维护低标准的理由中,保护奶农利益是一张悲情牌。危言耸听的说法是,如果执行较高的标准,占总量70%的散养户绝大部分都要倒奶、卖牛、杀牛,这样就会导致奶源供应紧张,直至乳品企业关门,从此消费者只能依赖高价进口产品。在奶农的声音归于“沉没”的现状下,这张悲情牌的妙处是迅即将抵制高标准的责任推到了“被代表”的奶农身上,仿佛奶农自己就不是乳品的消费者,就愿意喝质量和营养均无保证的牛奶似的。可惜,很快就有业内人士指出,细菌超标完全是收奶站等人为因素所造成,减少菌落总数不是农民做不到,而是企业的设施跟不上。

  没有人会不同意提高“乳品质量应该循序渐进”的观点,只要是“进”的方向,消费者愿意等待而且事实是已经等待了这么多年,然而如果是循序渐“退”,消费者还能够容忍吗?一方面再三表白“乳品安全国家标准的制定,要将老百姓的身体健康作为第一要义,这毋庸置疑”,另一方面又千方百计为企业推卸责任,中国乳制品行业还要不要起码的声誉?(南方都市报 www.nddaily.com SouthernMetropolisDailyMark 南都网)

  即使制定了较高的标准,实践中也未必会得到很好的执行,这样的逻辑契合我们日常的经验。尽管如此,这也不是我们可以无原则放纵乳制品行业向下滑落的理由。“取法乎上,仅得其中,取法乎中,仅得其下”,如果因为监管的惯性疏失让我们日趋麻木,以致连一个稍稍像样的标准都不敢明白提出,这只能标志这个行业的毛病已经积重难返,说明不论是监管者还是部分乳企还是整个行业,根本未从类似三聚氰胺事件中吸取教训。如果真是这样,乳制品产业的发展还是一件值得谈论和展望的事情吗?

  乳品新国标的当下窘境,早在制订之初就已铸就,因为其名为“国家强制标准”,实则参与制订的所谓专家,多为乳企代表,所反映的也必然是乳企的意志。诚如媒体所评论,新国标是在乳制品企业的干预下,相互博弈、妥协的结果,只不过这种博弈中没有消费者的位置罢了。为当下新国标的窘境感到尴尬,就应该反思新国标制订的程序,反思消费者为什么总是那么无力。

  据说本次围绕奶业标准而起的争议缘于乳品行业的派系争斗,这种“阴谋论”真假如何姑且不论,但派别争斗可能捅出更多真相倒几乎是一条铁律。作为消费者无法去对争论双方下道德判断,其诉求只有一个:我们想喝安全、有营养的乳品。无力的消费者的这点要求,想来并不过分。要说“国情”,这才是最大的“国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