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中国网络电视台|网站地图 |
客服设为首页 |
走近略萨
三文
“从我阅读开始,我就认为它非常神奇,了解单词的意思,让句子变成形象,通过这些形象你能知道其他人的生活,在时空中旅行,把我的生命融入到其他的令人惊奇、非常棒、神奇的生活中去。”
如今,传说中的拉美文学旗手马里奥·巴尔加斯·略萨,这位拥有秘鲁与西班牙双重国籍的2010新晋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在上海如是追忆起自己的心路历程。
略萨认为阅读如同阳光,照亮了他的青年时期,虽然那些激荡少年心扉的冒险故事,多数已经记不起来了。不过,略萨的母亲却还记得略萨最早的作品,是读这些书时的“一些补充”——比如遇到不喜欢的结局,略萨就按照自己的想法给改了。
在那个时代,对一个拉丁美洲年轻人来说,能从事写作非常困难。因为文学是不能够保证吃饭的工作。“我所知道的绝大部分作家只是在一些节假或星期天写作。也就是说,他们是有能糊口的工作,比如律师、公务员、外交人员或者大学教师,然后用业余时间写作。”
青年时期的略萨也是如此,他曾经计划从事律师、教书或者是记者。但是,他始终确定自己的天赋在于文学,并利用一切空闲的时间进行写作。直到今天,略萨仍旧认为专职写作“是极少数人才能享受的奢侈”。
略萨的第一部小说《城市与狗》,讲述了一个军官学校的经历,暗合了略萨本人在军官学校两年的亲身经历,然而也正是这样的方式,让略萨很久之后才发现自己总是通过同一种方式在写作,构成了与其他作家的显著差异:“他们写的是想象中的运动;对我来说,写作一直都是记忆中影像的一个出发点。你有一些经历、有一些记忆,可能有些东西还是很神秘的,能激起你的想象、幻想,给我一些暗示、想法。”
写作之于略萨,已经成为福楼拜曾经在书信集中谈到的一句话:写作是一种生活的方式。略萨认为,这并不是坐在书桌旁写几个小时,或用电脑写作,而是根据你的写作生涯安排你的生活节奏。也正因此,略萨的小说始终不拒绝生活,每每充满批判与介入,他如此渴望与窗外的路人有所交流,“故事可能不需要连续,就是生活中的故事。”
如今,当荣膺2010年诺贝尔文学奖之后,时隔15年之后再度来到中国,莫言、阎连科、张抗抗、徐小斌等著名作者纷纷成为略萨单纯的粉丝,他们中有的人在此前彻夜难眠,有人则动情开起并不很有趣的玩笑,有的甚至找出了几十年前出版的略萨小说。与之对应,略萨再也难以找到多年前可以自由爬长城的闲情逸致,面对诸多粉丝的致敬,他不吝于谈论文学,始终热情饱满。
略萨就是略萨,即使诺贝尔奖最终颁发了给他,似乎也不能额外增加略萨在文学史上的光彩,反而更像是该奖项的合理性加分——毕竟,略萨曾经的老朋友、后来的老对手加西亚·马尔克斯早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期就获得了这份荣誉,略萨则几乎迟到了三十年。对于这一点,略萨的批判毫不客气。他直言诺贝尔文学奖的评委会经常犯错,譬如把第一届诺贝尔文学颁给法国诗人苏利·普吕多姆而不是列夫·托尔斯泰和易卜生。
“那几位我刚刚供奉在自己设置的私人神龛里的作家:福克纳、海明威、马尔罗、多斯·帕索斯、加缪、萨特,我脑海里曾经多次闪过给他们中间某一位写信的念头(那时他们还都健在),想请他们指点我如何当上作家。”略萨曾经不无羞涩激动地回忆自己十四五岁时的身影。即使在奥德亚将军独裁统治下的灰色的利马,这个文学少年也怀抱着总有一天要当上作家的梦想,兴奋与苦闷并存。略萨认为自己刚写作的时候也是个二流作家,没有这些伟大作者的引导,他认为自己不会成为今天这样的作家。
时移事往,略萨也如同自己心之向往的大师那样踏进了神殿,给后人的努力点燃一盏灯塔——譬如他与马尔克斯等人的作品,曾经照亮中国八十年代的文学世界。
中国经营报微博:http://weibo.com/chinabusinessjourna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