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中国网络电视台|网站地图 |
客服设为首页 |
李开周
不知道您注意过没有,夏衍先生的经典话剧《上海屋檐下》,其实是一部宣传计划生育的文艺作品。
您看,剧中总共5户人家,在旧上海同一幢小型石库门住宅租房居住,其中包括住灶披间的小学教师赵振宇夫妇,住亭子间的失业职员黄家楣夫妇,住前楼的暗娼施小宝,住阁楼的报贩李陵碑,以及虽然挂着二房东名号实际上也是房客的纱厂白领林志成一家。
咱们来分析一下这5户房客的家庭结构:
前楼的房客施小宝,已婚,没要孩子。
阁楼的房客李陵碑,已婚,曾经有过一个儿子,死了,没再要。
亭子间的房客黄家楣,只要了一个儿子,没有女儿(建国后改编的同名电视剧好像硬给黄家楣塞了一个女儿)。
整幢石库门里,也只有租住灶披间的房客赵振宇夫妇生了二胎——他们头胎是个儿子,隔了8年之后,才敢生育一个女儿。
按照我们现在的计划生育政策,一对夫妇一般只能要一个孩子,否则就属于超生,就要罚你的钱,停你的工作。尽管政策是如此严厉,超生的家庭还是不少,大城市里还好一些,在经济发展和思想观念都比较落后的乡村地面,计划生育搞了30年,迄今为止还是有大多数夫妇或明或暗地生下二胎三胎,不生儿子决不罢休,生了儿子还想再生闺女。可是您看《上海屋檐下》里这5户房客觉悟多高,两户人家没有孩子,两户人家只要一个孩子,只有一户生了二胎,违反计划生育政策的比例只占20%。
有朋友说:净瞎扯,民国有计划生育吗?当然有,早在民国十五年,上海市政府和租界工部局就开始推行节育计划了,只不过那时候只提倡不强制,比较人性化罢了。
奇怪的是,那时候虽然没有强制推行计划生育,政府的节育计划却颇见成效。有统计数据显示,1930年第一季度,在战争和瘟疫都还没爆发的时候,上海的生育率就已经开始低于死亡率0.6个百分点了,当时全市超过45%的育龄女性选择只生一个孩子或者不生孩子。而且不光上海,在广州、杭州、汉口以及当时的首都南京,都出现了类似现象。
这组数据刊登在国民政府主办的《统计月报》第3卷第3期,编辑给出的解释是,生育率下降主要不是因为政府提倡节育,而是受了房地产市场的影响——那时候几乎所有的大城市都在闹“房荒”,房价涨幅远远超过收入,老百姓买房难,租房也难,为了不让下一代也跟着在七八平方米大小的小单间里租房住,受过新式教育的小职员小白领不得不选择节育。
民国时搞节育,手段很多。可以花大洋8角买一只子宫帽,也可以花大洋8分买一只安全套(当时小报上叫“如意袋”)。要是买这些嫌贵,请老中医配一种汤剂,生木耳加土茯苓,服用几次,终生不育(这是过去妓院里流行的方子)。还有疯狂的家伙到新式医院请大夫用X光照睾丸,据说这样能让睾丸失去造精功能。
照我看,这些都是多此一举。实践证明,房价就是最好的避孕药,只要你买不起房被丈母娘骂得跟孙子似的,买了之后每月还贷又累得跟孙子似的,即使你不采用任何安全措施,你也生不了孩子,因为房子让你焦虑,焦虑让你不育,你都不育了,还节什么育啊!
李开周,专栏作家,著有《千年楼市》、《食在宋朝》、《祖宗的生活》。
中国经营报微博:http://weibo.com/chinabusinessjourna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