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中国网络电视台|网站地图
客服设为首页
登录

中国网络电视台 > 经济台 > 股票 >

短期忧虑未减缓 抑通胀须着眼长远

发布时间:2011年06月27日 07:46 | 进入复兴论坛 | 来源:金融时报


评分
意见反馈 意见反馈 顶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今年全国夏粮丰收已成定局,这条喜讯让市场紧绷的神经稍有舒缓。粮价素为百价之基,粮食价格以及受其影响的食品价格在CPI中的权重占三分之一左右,因此夏粮的丰收无疑为当前稳定物价、有效管理通胀预期提供了有力支撑。但我们知道,夏粮产量只占全年粮食总产量的四分之一,粮食生产重在秋粮,下半年物价压力远不敢言轻松,进一步而言,通胀问题更是关系到我国经济“软着落”还是“硬着陆”的大问题。应该说,物价快速上涨是当前许多国家面临的共同挑战,对于新兴经济体和中国尤其如此。那么,能否既遏制通胀又保持快速发展步伐?近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对此给予了肯定回答。多位分析人士表示,尽管未来一段时间中国经济增速可能放缓,但这是宏观调控所期望的目标,有利于结构调整、提高效率和经济长期健康发展,对控制CPI也是个利好因素。当前保持物价总水平基本稳定仍是我国宏观调控的首要任务,短期内政策放松的可能性很小。

  多因叠加致短期忧虑不减

  近期部分地区旱涝急转,持续暴雨致使部分地区蔬菜减产、肉价上升。6月22日商务部数据显示,6月13日至6月19日重点监测的食用农产品(000061)和生产资料价格小幅走高,其中肉类价格整体走高,猪肉涨幅达4.8%。

  国金证券(600109)分析师刘锋表示,由于农产品产量及运输价格对气候状况十分敏感,近日来多数地区的强降雨天气以及洪灾对蔬菜产量、物流成本以及食用农产品价格都起到推动作用。根据相关数据测算,6月前3周食用农产品价格指数为145.41、145.02和146.17,对应环比分别为-0.11%、-0.27%以及0.79%。

  从目前推动物价上涨的几个因素来看,依然不容乐观。“考虑到6月、7月翘尾因素达到全年最大值,不排除当月CPI冲上6%的可能性,由此可以看到三季度初我国面临的物价压力将更大。”北京银行(601169)资金交易部分析师杨宇俊博士说,具体来看,食品价格方面,猪肉价格在饲料成本上升、供给减少等因素推动下大幅攀升,加上长江流域干旱推动的蔬菜等农作物的减产预期,带动食品价格回落后再次上行;非食品类价格在油价上涨与电价上升等因素带动下,医疗保健及个人用品类价格以及居住类价格同比涨幅较大。

  短期内物价上涨的压力依然较大,这一点从国家发改委近日对物价的相关表述中也可看出。发改委预计,“今后个别月份涨幅还可能会较高”“6月份价格总水平同比涨幅将高于5月份”。如此看来,虽“全年价格将在可控区间”,但上半年CPI的高位运行无疑加剧了社会各方对下半年价格走势的担忧。

  通胀压力或在三季度后出现缓解

  应该看到,猪肉价格的上涨有其很强的周期性,随着价格上涨,下半年猪肉的供给增加导致价格回落是大概率事件;干旱等气候因素对CPI的冲击也属于短期因素,不会对长期通胀造成太大影响。从决定通胀长期走势的因素来看,CPI涨势整体仍在可控范围内。

  分析近期的相关数据不难发现,作为CPI先导指数的工业出厂价格最近呈现环比回落的局面,大宗商品价格反弹幅度也大不如前,而且近几个月物价涨势环比呈现逐步下降的态势。多位专家表示物价上涨的情况有望在6月以后告一段落。

  “我国食品价格涨幅是可控的,目前食品居住类价格占整个CPI上涨90%以上,下半年涨幅会逐渐趋稳。”国家信息中心经济预测部主任范剑平说,从国内情况来看,由于国家政策非常重视农业生产,夏粮增产已成定局,秋粮无论从播种面积还是长势都不错,农业将有好收成;最近几个月,农村生猪存栏数增长很快,10月份之前猪肉价格会有一定涨幅,之后环比将趋于稳定,食品价格上涨势头有望得到控制。此外,今年以来房产调控政策使房价上涨势头得到遏制,租金价格环比近几个月开始稳定下来。

  对于决定通胀长期趋势的因素,杨宇俊认为,首先,主要经济体经济复苏呈现疲软,新兴经济体实施货币紧缩政策为经济降温,使得国际大宗价格涨势趋缓,国际农产品价格、基本金属和原油价格面临向下调整压力,输入型通胀压力有所缓解;其次,经济的放缓为通胀的回落带来坚实的基础,经济放缓后,社会总需求的下降将带动物价回落,其滞后效应在一个季度后也将开始显现;再次,5月M2同比涨幅15.1%,M1同比涨幅12.7%,同比增速出现连续回落,也为控制物价上涨提供了货币基础;最后,我国劳动力市场近期供需紧平衡出现改善,也部分缓解了结构性通胀的压力。因此,他的判断是“决定通胀的长期趋势因素的好转意味着整体通胀压力在三季度后将出现缓解”。

  根治顽疾须启动深层次改革

  俗话说“通胀如虎”,而当物价高企推升通胀之忧时,出口增长回落、PMI指数下行却加剧了经济下滑的担忧,我国宏观经济政策似乎步入了“两难”。我们看到,自2009年中期以来,我国一直使用货币政策工具吸纳过剩的流动性;2010年1月以来,银行准备金率和基准存贷款利率分别上调了12次和4次,货币和信贷供应因此恢复到了正常水平。与此同时,有数据显示,GDP增速从2010年一季度达到11.9%后开始平稳回落,今年5月PMI环比回落0.9个百分点似又释放出经济增长放缓的信号。如何在维持经济平稳较快增长、进行结构调整和控制通胀之间取得平衡考验着宏观调控的智慧。

  事实上,除了发展生产、保障供给、搞活流通、加强市场监管外,化解通胀压力必须在深刻认识和遵循市场经济规律的基础上启动深层次的改革。一个普遍的观点是,经济增速放缓是宏观调控的必然结果,且对抑制通胀有积极作用。但“有形之手”只能在短期内缓和涨价冲击,在与市场的角逐中,更应通过中长期的制度建设以缓解市场失灵带来的无序波动。

  中国社科院经济所研究员张晓晶表示,要从根本上抑制物价上涨,需要正确处理好抑通胀与保增长、调结构的关系,对于有效体现资源稀缺程度的要素成本上升只能因势利导,充分依靠和发挥市场竞争机制作用,对企业的产品、市场、管理等创新形成“倒逼机制”。他认为应深入推进要素价格改革,加快建立要素资源价格形成的市场机制。

  还有多位“三农”问题专家告诉记者,避免农产品价格的大幅波动须着眼长远,加强市场信息透明度的建设,以减少信息不对称带来的资源配置失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