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中国网络电视台|网站地图 |
客服设为首页 |
单士兵
地沟油是个说起来令人倒胃的话题。尽管此前民意对地沟油进行过大肆围剿,但这种流淌着罪恶与肮脏的东西,仍然轻易就摆放在一些公民的餐桌上,令人情何以堪。
“新华视点”记者日前揭开京津冀“地沟油”产业链冰山一角,仅探访的几家窝点日加工能力合计就近百吨。这些加工厂都已经规模化操作,送检验中心检测,生产的地沟油竟然符合食用油一般指标要求,还有的甚至通过QS认证,以小包装形式进入超市。在规模化机械化大生产的背景下,地沟油已经形成了较为完整的产业链。
最令人不堪的是,连中国粮油协会油脂分会会长王瑞元都说,目前还没有检测“地沟油”的有效办法。看来,指望技术检测来成为禁止地沟油流入市场的过滤剂已经不现实,而对地沟油的监管则是众多部门各管一摊,最后成为一本糊涂账。
技术检测与监管执法在地沟油面前如此乏力,让地沟油不但完成“反围剿”,并在成功突围之后迅速发展壮大。现在,甚至连一些有“有关系、有背景”的“三证齐全”的企业,都做起地沟油的罪恶营生。利益驱逐之下,“吃得放心”的梦想成为“吃得恶心”的现实,中国食品安全的深度危机,在公众心中写下太多愤怒与伤心的隐藏文本。
地沟油到底为何阴魂不散?“检测不出”的尴尬现实自然会提醒“技术升级”,同时也表明我们的食品安全标准实在太滞后了。不过,仅仅停留在“技术标准”层面来解决地沟油问题,也是舍本逐末。这些年太多经验教训都表明,解决中国食品安全危机,要从技术依赖与指标迷信中走出来。不能真正斩断食品安全问题背后利益链,不能在法治的基础上重建市场秩序,公众随时可能掉入另一种食品安全的泥潭中。
在产业化的背后,在利益链的终端,说到底,还是话语权的资源掌握。表面看来,像地沟油这种在暗处生产的肮脏东西,实在不可能成为摆得上台面的利益诉求。不过,绝不应该简单孤立看待地沟油存在的话语权依存。一方面,不要以为那些掌握话语权的既得利益者自己不吃地沟油,就真的会感同身受站在公共利益立场;另一方面,地沟油本身就寄生在中国食品安全危机背后扭曲的利益博弈格局下,它不过就是整体有病之下的一种局部溃烂罢了。
这也就是为什么民意强力围剿地沟油,最后反而是问题越发严重的深层根源。事实上,此前国务院办公厅也曾发文,要求各地以城乡结合部和城市近郊区为重点,排查和清理生产地沟油的黑窝点,通过加强对食用油购货记录和票证的检查,严防地沟油流入食品生产经营单位。遗憾的是,这种向地沟油宣战的姿态,在现实的天空中,如同鸟儿飞过,不曾留下任何痕迹。分析其中原因也不难发现,在整治地沟油的制度层面其实就留存着一定的“缝隙”。
比如,此前国办下发的整治地沟油相关文件有一个行政许可环节的设置,尽管要求餐厨垃圾产生单位不得将餐厨垃圾交给未经相关部门许可或备案的餐厨废弃物收运、处置单位或个人处理。从反向思维来看,这也意味着只要通过地方行政许可或备案,一些餐厨垃圾就可以交于一些单位与个人来处理。谁都清楚,只要置于“官商勾结”与“权钱交易”的语境下,行政许可的旗号完全可能变成公然进行利益掠夺的工具。这或许也可以成为那么多证件齐全,甚至可以通过QS认证的“合法企业”在大肆生产地沟油的一种注脚吧。
整治地沟油牵扯着复杂利益博弈,现在必须跳出“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简单视角,而置于造成中国食品安全困境的宏大语境下求解。可以说,在食品安全问题上,制度失灵与监管失灵,始终都是最直接也最根本的原因。为什么在食品安全问题我们总是陷于相关立法滞后?说到底,这还是在既得利益集团捆绑之下,公众话语权太过逼仄。为什么像地沟油这类的食品安全问题始终走不出“政出多门、推诿扯皮”的沉疴固疾呢?说到底,还是不能让公权力真正运行在民主与法治的轨道之上。
地沟油其实就流淌于体制漏洞之中。不能以真正民主与法治的力量堵住这样的体制漏洞,我们既不可能真正走出三聚氰胺的噩梦,也不可能彻底摆脱地沟油的肮脏,而且接下来随时可能面对更为不堪的食品问题。
作者为资深媒体人士
中国经营报微博:http://weibo.com/chinabusinessjourna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