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说一个数据,再讲一个生活小窍门。
北京周边地区存在着一个庞大的地下产业链条,每天生产地沟油100吨,从来没有停止。这些地沟油去向成谜,有消息说部分地沟油进了超市的货架,更多的说法是大多数地沟油回到餐馆,回到了食客的面前。
虽然相关部门表示对地沟油无法检测,但有一个非常简单的办法:因为地沟油都是从剩菜剩饭中提炼出来的,含盐,所以只要尝一尝,味道是咸的,一定是地沟油。
以上信息并不是笔者的专利,是新华社副总编辑夏林在日前召开的第二届中国食品安全高层论坛暨食品安全热点事件网络舆情监测榜发布会上透露的。笔者有幸受到主办方邀请前往采访,见识到了新华社的号召力,也颇多感慨。
这次论坛由新华网、新华社新闻研究所与经济参考报主办,与食品安全有关的主管部门和行业协会几乎全数到齐,还有众多企业在场,足见新华社的地位和分量。让笔者大发感慨的是,有这么多的主管部门、这么多的行业协会,加上媒体的监督,为什么餐桌上的污染还是屡禁不止,为什么老百姓越吃越不放心。
10年前,夏林在中央党校第16届中青班培训快结束的时候,和同学一起搞了一个食品安全调研,走了很多的地方,结果大吃一惊。他们向党校的同学汇报了调研结果后,听报告的人两个星期都吃不下豆腐。夏林将那次调研笔记整理成一篇报道《餐桌上的污染》,在经济参考报上发了一个整版,震惊社会各界,“餐桌上的污染”从此成为一个人们耳熟能详的词语,直到今天还屡屡见诸报端。
10年前的问题,10年后依然存在,中间肯定是出了问题。这个问题如何解决呢?
这个问题,是有解决之道的。那就是,给地沟油一个出路,给地沟油一个变废为宝、为经济发展做出贡献的出路。
这个出路,中国、外国都有人在做。
根据夏林的介绍,在德国,地沟油百分之百是回收的,在政府严密的监管下,都做了肥皂和润滑剂了。
除了德国,美国加州也已开展回收餐厅废油生产生物柴油的计划。
在中国,类似的工作也有人做。青岛日前已经建成一期3万吨的生物柴油生产线,并投产试运行,其主要原料就是地沟油、废弃动物油脂和植物油下脚料。苏州、武汉、重庆等地都有企业从事这项工作。
这项工作也得到了国家有关部门的支持,财政部和国家税务总局就联合下发通知,包括地沟油在内的废弃动植物油提炼出来的生物柴油,将免征消费税。
在笔者看来,国内企业先行先试的做法和有关部门的税收减免,是万里长征迈出了第一步,一个13亿人口的大国,要想把所有的废弃油脂都回收利用起来,是有相当难度的。但是,这也是一条必走的路,如果不这么做,地沟油就会重新回到超市、回到老百姓的餐桌,这是多么可怕的事情。
还有一个好的消息,从今年9月开始,荷兰皇家航空公司将使用地沟油提炼出来的生物燃料。地沟油变飞机燃油,做到了绿色环保。荷兰皇家航空旗下的SkyNRG公司经理德克·克罗内梅杰在接受采访时算了笔账,他说,按照目前的技术,地沟油的转化率可以达到95%左右,也就是说,1吨的地沟油可以产生0.95吨的新型燃料。德克还表示,如果市场继续扩大,他们将到中国寻找原材料。目前,他们已经与上海一家公司展开合作,收集厨后菜油,希望获得更多原料。
连外国人都盯上了,这是好事。
地沟油的出路,可以给相关政府机构重要的启示。现实生活中,不光是地沟油,还有很多的物品和事情,是需要出路的,是不能用压制、封堵的办法处理的。这个道理很简单,笔者似乎也不用举例说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