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中国网络电视台|网站地图
客服设为首页
登录

中国网络电视台 > 经济台 > 财经资讯 >

莫让保障房建设成鸡肋

发布时间:2011年07月13日 07:32 | 进入复兴论坛 | 来源:金融时报


评分
意见反馈 意见反馈 顶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杨洋

  记者杨洋湖北省建设厅日前通报,截至6月底,该省已开工建设各类保障性住房22.4万套,占目标任务的65.5%,开工率在全国领先。这显然是一条报喜的消息,而按照时间过半、任务过半来推算,65.5%的建设进度,只能算勉强过线,不过“开工率在全国领先”这一自我评价,却再次透露出全国保障性住房建设总体不乐观的情况。

  实际情况也正是如此,据住建部调查统计,截至5月底,全国1000万套保障房建设任务的实际开工率仅为34%,其中,超过70%的城市开工率不到20%,这使得地方在后半年保障性住房建设压力十分大。

  不济的建设力度,拖沓的建设工期,保障性住房这杯曾被购房者寄予太多厚望的楼市调控措施“美酒”,如今却成为一杯难以下咽的苦水。千万保障性住房供应,这一曾经被形容为最强有力的调控措施,如按照目前状况来评判,也只能是楼市调控中作用十分有限的鸡肋。

  保障性住房到底怎么了?我们有已见雏形的保障性住房体系,有经济适用房、廉租房以及两限房等名目繁多的保障性住房种类,不过正是由于供应数量始终无法满足社会需求,使之远未发挥人们最初预想的调控效果。

  7月初,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再次强调,1000万套保障性住房开工建设是今年的硬任务,必须完成。人们或许会认为,这会给地方政府带来巨大压力,特别是在个别地方政府保障性住房建设目标今年已经超额完成的情况下。可是保障性住房建设现状让我们明白一点,某些地方政府是有底线的,大多数地方政府似乎都在守着最后的底线,这个底线就是既得利益。

  我们可以大胆地推测一下,当保障性住房建设已经由一项措施成为政治任务,而且是政治硬任务时,完成目标无望的城市如何避免受到惩罚,住建部并不乐观的数据或者便是最好的答案,与保障性住房建设目标差距较大的大量城市存在,极有可能出现“抱团不达标”,以期达到“法不责众”的结果;亦可能出现数字做假情况。

  后者已经显现苗头,虽然6月初住建部曾表示,超过70%的城市开工率不到20%,然而,从6月下旬开始,从各地对外公开的数字看,情况喜人,辽宁、山西等地的开工率已达九成左右,而更突出的陕西省,开工项目总数甚至占目标任务项目数的101.1%。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到底发生了什么?显然部分地方政府需要给出合理解释。

  有专家表示,按照经济学的理论,如果某一产品的市场失效,这时需要市场之外的力量介入,最通常的就是政府介入。如今介入的政府力量却表现得十分扭捏和犹豫。而就在地方政府眼皮底下,大量闲置的“鬼城”、“鬼村”、“鬼楼”依然是层出不穷。

  其实,对于很多地方政府来说,留给他们完成任务的时间已经不多了。对于北方大部分城市而言,保障性住房建设开工率能否按期完成,并不用等到今年年末,由于供暖期的限制,最晚在11月底前便可见结果,因此从现在算起,最多或许只有5个月时间。

  抱有侥幸心理,企图通过弄虚作假蒙混过关的地方政府,时间也可以揭露他们所做的一切。不过保障性住房建设目标如长期无法落实的话,就会产生“狼来了”后果,彻底让民众失去耐心。

  不缺市场需求、不需要高端技术支持的保障性住房建设为何这么困难?“无资金、无土地”,地方政府的理由看似很充分,考虑到在上半年土地出让金完成率不甚理想的大背景下,保障性住房建设情况要好于上半年的可能几乎是微乎其微。

  其实,还有一个原因不能忽略:无利可图,这句话并不仅仅是某些政府的心声。万科等一些大型开发商明确表示,他们准备投资保障房项目,但希望至少能够取得盈亏平衡。万科总经理郁亮上个月表示,哪怕只有一块钱利润,万科也愿意建保障房。这句话的潜台词则是,如果没有利润,他们不愿意做。

  我们不要求已在楼市热潮中赚得盆满钵满的房地产企业应该尽一下社会责任,我们只希望地方政府踏踏实实地将保障性住房建设执行好。毕竟地方政府不是开发商,不应该有牟利的想法。

  目前房地产开发企业纷纷布局三、四线城市,地方政府的注意力明显被吸引过去,当购房者已经视供给不力的保障性住房为鸡肋时,地方政府的做法似乎也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