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中国网络电视台|网站地图
客服设为首页
登录

中国网络电视台 > 经济台 > 财经资讯 >

外部监督尚需 “三公”经费亮细账

发布时间:2011年07月15日 20:12 | 进入复兴论坛 | 来源:中国产经新闻报


评分
意见反馈 意见反馈 顶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本报记者 刘红霞报道

  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在国务院三令五申之下,“三公”经费依然迈着四方步,缓缓前进。

  今年3月份,经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在6月份向社会公开中央各部委的“三公”经费支出情况。遗憾的是,绝大多数中央单位并没有主动公开自己的“三公”经费。截至7月13日,也仅有8个部门公布数据。

  作为国务院的直属机构,纷纷“爽约”到底是唱哪一出?中投顾问高级研究员黎雪荣在接受《中国产经新闻》记者采访时表示,“三公”经费的计算方法与难度一直都是多年来预算公开大讨论的争论话题。“三公”消费往往会被隐藏在“行政经费支出”之中,难以辨识。“三公”经费的公开的确是需要一段时间。

  “我们是相信存在技术问题,同时‘三公’经费公开难还存在挂靠行政单位的下属单位繁多,涉及事项过于分散和复杂的普遍现象。”上海财经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刘守刚在接受《中国产经新闻》记者采访时指出。他举例说,上海市财政局原先公布预算,本身是没有问题的。但由于以事业单位、协会名目挂靠的单位也要公布其预算,由于他们很多收费并没有依据或依据不足,为了公布预算,他们需要做大量的工作。

  从技术上讲,难度虽大但并非没办法解决。财政管理并不是什么新思维、新技术,计算机技术早已武装到牙齿。既然中央部门已经把“三公”经费在6月份向社会公开,这说明技术上的难度是比较容易解决的。那么,中央各部委为何总护着自家的“账本”不放呢?

  对此,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行业研究员在接受《中国产经新闻》记者采访时表示,公开“三公”经费是社会各界多年的呼声,一些政府部门以“没有先例、数据敏感、不便公开、难度极大”等为理由,拒绝公开“三公”经费的账本,实际上是逃避民众监督的行为。“三公”消费是权力面对特权问题时,是以民为本还是以己为本的试金石,地方政府在公开“三公”经费上拖拖拉拉,或许是担心铺张浪费和贪污腐败问题的进一步暴露。同时也存在着“做账”的可能。

  要想各部门真正做到“三公”公开,还需要有一个制度化的外部监督力量。河南商报刊文称,作为我国的最高权力机关,人大既有审议政府预算的权力,就应该不给那些在“三公”经费上拖延支吾的部委批钱,以此倒逼财政预算的细化、透明,制约行政部门的权力。不仅如此,人大还应该成立调查委员会,查查那些迟迟不肯公开的部委有什么见不得光的地方。这一原则不仅适用于中央,也适用于“三公”公开还未起步的地方。

  传知行社会经济研究所研究员黄凯平在接受《中国产经新闻》记者采访时也指出,人大需要切实负起责来,在财税问题上不能只做橡皮图章。“三公”消费是财政预算公开中百姓最关心的内容,要确保“三公”消费预算公开不流于形式。

  与此同时,国家还需要细化“三公”公开的项目,让外部监督力量一目了然,便于监督。“由于‘三公’经费统计上的难度同细化的程度有关,应该出台一系列制度,对‘三公’经费开支进行细化,使其更加规范和透明。”黎雪荣说。

  “公开‘三公’经费是大势所趋,既有中央政府的汇总数据,又有个别中央部门的率先示范,更有社会公众的期待目光,有关部门越早公开越主动。”湖北省统计局副局长叶青提醒说,政府财政支出的公开透明,不可能绕过公众目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