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中国网络电视台|网站地图
客服设为首页
登录

中国网络电视台 > 经济台 > 财经资讯 >

权威专家解读:如何锻造我国核电安全"金钥匙"

发布时间:2011年07月16日 15:32 | 进入复兴论坛 | 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评分
意见反馈 意见反馈 顶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田湾核电站

  7月13日,日本首相菅直人表示日本应把建立无核电站社会作为目标。此前,中国已暂停审批新的核电项目,德国宣布退核计划,意大利公投弃核。转瞬间核电仿佛从造福人类的新能源界“宠儿”沦为高悬在地球之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热冷间的巨大反差,让人唏嘘不已。那么,如何客观地看待我国核电安全的现状和未来?为确保核电安全我国近期在技术、管理上加强了哪些方面的工作?我们就这些问题采访了我国核电安全专家。

  发挥后发优势 技术博采众长

  技术和人才是核电安全的根本保障,我国的核电产业起步较晚,在技术引进和人才的培养上采用了世界上最先进标准,夯实我国核电事业发展基础。

  全世界的核电事业经过近60年的发展,已经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理论体系并积累了大量的运行经验,我国核电发展虽然起步较晚,但是博采众长,达到高安全标准。目前,中国正在运行的核电机组中,大亚湾核电站有4座从法国引进的压水堆技术,秦山核电站引进了加拿大的技术,而连云港的田湾核电站则采用了俄罗斯的技术。日前国家正在大力发展安全性更高的AP1000技术,因其采用的是“非能动”安全系统,这种技术不用启动安全电源或者其它机械设施就可以冷却反应堆堆芯,从而保证核电站的安全。因此从技术角度讲,中国核电站是非常安全的,工程院院士、著名辐射防护专家潘自强说:“核电站的辐射比我们日常受到的天然辐射还低。”

  由于核电技术的特殊性,我国对核电人才培养设定了极其严格的标准。目前在我国,要成为一名合格的核电安全操作人员,除了必须通过环保部统一组织的从业资格考试,还必须积累3到5年的实践经验。一般来说,一名普通核技术人员从开始培养到正式上岗,大约要耗费10年时间。

  我国已有多所著名院校开设核工程和核技术专业,经过多年努力,已经培养了一批核电专门人才。对我国核电人才现状,清华大学辐射防护办公室常务副主任朱立博士认为:“从核安全管理的角度来讲,核辐射监测人员是最重要的,而我国在这方面人才储备较为充裕。现在缺少的是具有核技术专业背景的行政和法规方面的人才。”

  适应本国特色 完善管理体系

  保证核电安全,除了有先进的技术外还要有一流的管理,一套行之有效的管理体系不但能让先进的技术优势得到充分的发挥,把核事故的概率降到最低,而且还能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

  在核电站的安全监控管理层面,我国目前已经具备了核电站自我管理、环保部门和卫生部门全面监管的监控网络系统。具体来说,核电站负责自身内部安全操作和周围环境影响管理,卫生部负责检测核电人员的健康状况以及人员剂量、制定核电事故紧急卫生预案,而环保部则负责核电项目的审批和日常周围环境影响的全面监管,各部门各司其职、信息共享、相互配合。这比日本以核电站自身监控管理为主的管理模式显然更为有力、有效。

  朱立介绍说,目前,我国正在升级核电应急指挥信息平台,大力提高核电的应急管理能力。福岛事件之后,我国在核应急平台的数字检测自动化和数据传送上投入了大量资金,建设核电系统专用局域网。预计到明年数据库就能实现联网,一个统一平台上的全国应急指挥体系也能得以建成。这样,核电监测会像医院会诊一样,专家可以在监视器上对全国的、各地的相关数据进行分析。

  吸取福岛“3·11”事故的教训,我国一方面优化核电管理团队人员结构,及时补充和增加海洋和地质科学方面的专家;另一方面,加强核电站风险管理,组织安全隐患大排查,采取了诸如增强海堤抗击海啸能力,提高应急电源的位置或者准备多套应急电源等有力措施,确保核电安全。

  扩大国际合作 加强技术交流

  核能利用超出国界,事关全人类的共同利益,如果没有各国技术和管理层面上的交流合作,单个国家的核安全管理也难以取得好的效果。核电领域的国际合作目标是使各国在技术层面的交流、政府层次的沟通定期化、制度化,在共享信息的基础上改善危机处理路径,在全球范围内调配多种设施和资源,并加强国际范围内的核安全演练和培训。

  朱立说,我国与国际原子能机构(IAEA)、国际放射防护委员会保持良好合作关系,这是我国保障核电安全的一大优势。IAEA不但有一定数量的来自我国的官员,而且对我国技术人员进行核安全培训,涉及核废物处理、辐射防护、核安全管理等多个层面。同时,中国还积极配合IAEA的安全评估工作,国家能源局已经在5月份完成了所有运行核电站的安全检查工作,并会在近期对在建核电站项目进行类似检查,中国核电站良好的运行情况得到了国际组织专家的称赞。(张保淑 黄文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