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中国网络电视台|网站地图
客服设为首页
登录

中国网络电视台 > 经济台 > 财经资讯 >

合肥市地上地下建设并重科学求解城市内涝难题

发布时间:2011年07月18日 19:03 | 进入复兴论坛 | 来源:新华网


评分
意见反馈 意见反馈 顶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新华网合肥7月18日电 (记者葛如江、卫婧)今年7月11日,合肥市遭遇强暴雨,局部城区雨量达50毫米以上。然而,雨后记者驱车查看,除城郊接合部的个别地点有积水并造成交通不便,市区曾是内涝的重点路段和下穿桥等,均没有出现明显积水。合肥市几年来切实加大城市排水系统建设的投入,城市排水设施正在逐步发挥效益。

  据了解,合肥市遇到强降雨时,60%左右的排水任务都由管网系统来承担。合肥市政府首先从补齐“历史欠账”入手,针对过去管网建设不完善的问题,对地下排水系统的关键缺陷点进行改造。

  以往排涝设施是按照国家相关的标准来设计施工的,标准一般是抵御10毫米-20毫米降雨。根据我国气象上的规定,每小时降雨量达到16毫米以上的降水即可称之为“暴雨”。这一标准明显落后于气候的变化。为此,合肥市将排涝标准提升至30毫米-40毫米,即改造后的排水系统标准可抵御每小时40毫米的降水。

  几年来,合肥市已将老城区过去内涝严重的路段全部“大修”了一遍。市排水办王斌主任介绍,凡是曾经淹没过的地段,都被列入了改造项目,彻底清查地下管网。王斌说,从改造工程来看,由于地下管网长期得不到维护,不少路段管道要不是断了,要不就是堵塞。管网坏了,排水当然就不通畅了。改造施工是将小管换成大管,断头的接上,堵塞的清淤。

  合肥市还针对下穿桥、低洼区域等昔日内涝的“重灾区”进行了治理。往年每逢暴雨来袭,合肥就有下穿桥因为水淹而“罢工”。去年以来,合肥市排管办对市区所有下穿桥进行了“体检”,并对21座存在排水问题的下穿桥完成了改造。

  其次是新改扩建一批排渍泵站,增加雨水排放量。合肥市“大建设”以来,新建、矿建各类排涝泵站25座,防洪标准逐年提高。投资约4700万元的杏花泵站工程,是该市老城区最大的排水分区治涝、截污枢纽工程。合肥市排水管道办公室总工程师赵德平向记者介绍说:“2007年开始,我们对杏花泵站实施了改造,按照新的标准进行建设,目前的排水能力已经从每小时2万立方米提高到了3.6万立方米。”

  实施河道清淤工程,加大雨水下泄流量,增大疏导能力。记者在合肥市南淝河的上游了解到,该市目前已经对整个河道按照最高防洪标准进行了整治,河道两侧绿地成荫,极大地提高了城市河道的排水功能。

  据合肥市排水办介绍,近几年来,合肥市城市防洪和治理内涝建设共投入达18亿元之多。巨大的投入使得城市防洪和排涝能力得到显著增强。

  近些年来,中国许多城市在建设发展中,仍然存在“重地上、轻地下”的缺陷,“不堪一击”的城市排水系统恰恰说明了这一点。基于这样的反思,合肥市始终秉持科学规划与和谐治水的理念,地上与地下建设并重,新城建设和老城改造齐头并进,同时坚持和谐治水的理念,给水以出路,减少人水争地的矛盾。

  目前合肥市打算在老城区范围内建设2个到3个地下雨水调蓄池,收集强降雨时无法及时排放的地表雨水,延缓雨水全部进入管道;同时,开发小区的同时也要注重调蓄设施的建设,增加绿化率,多使用透水材质,尽量减少硬化道路的面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