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中国网络电视台|网站地图
客服设为首页
登录

中国网络电视台 > 经济台 > 财经资讯 >

达芬奇事件再曝监管滞后安全隐患

发布时间:2011年07月19日 08:32 | 进入复兴论坛 | 来源:北京商报


评分
意见反馈 意见反馈 顶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标榜奢华的国际一线品牌,对位于中国的代工厂“秘而不宣”;明明是中资背景、中国生产,广告文案却以“正宗国外血统”自居;保税区“一日游”后摇身一变成“洋货”,身价倍增……公众不禁疑惑:“潜伏”多年的“假洋鬼子”,缘何屡屡逃脱监管部门的约束,违规操作多年相安无事?而类似事件在食品安全、产品质量安全领域频频曝光,缘何每每需要媒体率先曝光后有关部门才能“神勇出击”?

  安全领域漏洞何其多

  上海出入境检验检疫局公布的调查结果显示,达芬奇家居公司今年上半年通过上海口岸共“进口”了11批国产家具,其中10批的生产厂家分别为浙江海宁某公司和宁波某公司。这两家公司将家具出口至上海外高桥保税物流园区后,再复进口至达芬奇家居在上海的仓库。达芬奇家居公司无需远渡重洋采购,只要让国产家具经过保税区转一圈,就摇身一变为“洋货”身份,其身价也立刻扶摇直上。记录显示,一件牛皮三人沙发出口单价为722美元,进口单价为893美元。仅在保税区里“一日游”,单价就上涨了170多美元。

  上海工商部门发布信息,经权威第三方检测,达芬奇家居股份有限公司号称“意大利生产、原装进口”的“卡布丽缇”系列家具抽检结果为不合格。

  达芬奇并不是中国市场上的第一个“假洋鬼子”。宣称是美国品牌、奶源100%全来自国外的施恩奶粉,被媒体披露其真正奶源主要来自国内的山西、黑龙江,而所谓的美国施恩公司也被证实其实是广东雅士利在美国虚设的一个空壳公司。

  何以成为“漏网之鱼”?

  事实上,对中国制造“羞于启齿”的并不仅仅是“假洋鬼子”,不少“身出名门”的国际一线品牌也对中国的代工厂“秘而不宣”。业内人士透露,不少奢侈品品牌在长三角和珠三角等地拥有不少代工厂和零部件的供应商,代工“出口价”在几美元的产品“周游列国”之后的价格高达几十美元,但他们或者并不在产品的明显处标注产地,或者将半成品乃至成品出口到原产国完成“最后一道工序”后,将产地标注为该地,依然以品牌的原产国为“噱头”换取高价出售。

  华东政法大学经济法学院院长吴弘介绍,“留洋”产品原产地的界定也是以“性质改变”为判断标准的,需要界定的是整体制造在何处完成的概念,而对“假血统”的甄别却非常难。“中资到海外注册‘洋皮包公司’,再以此作为‘洋品牌’销售,本身并不违法。事实上,不仅普通消费者难以察觉,连主管部门也很难监管到。像这种信息披露不完整造成消费者‘误认误购’的情况,是对消费者知情权的侵害,但由于这方面的规定并不是特别实质性,单纯从法律方面打击难度比较大。”吴弘说。

  监管缘何屡屡滞后?

  虽然难以甄别是达芬奇“漏网”的原因之一,却也再次暴露出市场监管的后知后觉。早在2007年国家质检总局已经明文规定,进出口家具必须进行专门的检验检疫。

  上海市相关部门也于2008年开展过针对进出口家具的专项整治,要求100%摸清家具生产企业底数、100%实施检疫注册、100%建立出口质量档案,进口产品安全健康、环保项目不合格的100%退货或作销毁处理;着重查处使用无证产品和不符合标准要求的人造板、胶粘剂、木器涂料等原辅材料组织生产的违法行为,切实解决家具中甲醛释放量、铅、镉等重金属含量超标的问题。

  但根据最新公布的结果,达芬奇所谓意大利原装进口的“卡布丽缇”系列家具,抽检被判定为不合格。消费者不禁质疑,这些不合格的“洋货”为何能通过道道“关卡”,堂而皇之进入国内市场销售?

  同时,销售环节抽检少,也暴露出监管部门“事后补漏、亡羊补牢”的心态。一位监管人员对记者坦言,政府部门每年用于商品抽检的费用是固定的。相对而言,奢侈品一方面宣称定位高端、品质精良,另一方面售价不菲,动辄数万元,因此在日常监督抽查中比较容易“被忽视”。

  从食品安全到产品质量安全,多个领域都频频出现这样的“监管后动”局面。中消协律师团团长邱宝昌曾指出,达芬奇事件暴露出洋品牌家具在入境、生产、销售等多个环节都面临监管缺位。

  复旦大学教授顾晓鸣认为,“假出口”这种钻法律漏洞的行为,监管本身就比较困难,这种法律模糊地带造成的监管责任不明确,是监管屡次陷入被动的重要原因。“事实上,原本应该起到倡导企业自律和净化行业作用的行业协会屡屡失声,行业潜规则存在多年却没有人去‘点破’,与行业协会本身‘既是裁判员又是运动员’的性质也是分不开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