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中国网络电视台|网站地图
客服设为首页
登录

中国网络电视台 > 经济台 > 财经资讯 >

三公经费难公开 中央部门心虚还是算不清

发布时间:2011年07月20日 13:32 | 进入复兴论坛 | 来源:浙江在线-钱江晚报


评分
意见反馈 意见反馈 顶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部分中央部门未及时公布数据,背后原因引发各方猜测

  自国务院常务会议要求中央部门在6月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批准中央财政决算后,公开2010年“三公”经费决算支出和2011年“三公”经费预算支出,公众便以极大的兴趣和挑剔的目光关注此事。

  “三公”经费,即因公出国(境)经费、公务用车购置及运行费、公务接待费。截至7月19日,已经包括审计署、国家文物局、教育部、科技部以及中国工程院等39个中央部门公开了“三公”预算相关数据。但是大部分中央部门未能及时公布,背后的原因引发各方猜测。

  “三公”难公开是心虚所致?

  经财政部汇总,2010年中央本级,包括中央行政单位(含参照公务员法管理的事业单位)、事业单位和其他单位用财政拨款开支的“三公”经费决算支出94.7亿元。其中,因公出国(境)经费17.73亿元,公务用车购置及运行费61.69亿元,公务接待费15.28亿元。

  2011年中央本级“三公”经费财政拨款预算94.28亿元。其中,因公出国(境)经费19.9亿元,公务用车购置及运行费59.19亿元,公务接待费15.19亿元。

  与2010年决算数相比,2011年中央本级“三公”经费财政拨款预算减少0.42亿元,压缩0.5%左右。

  虽然压缩幅度较小,但是在财政部财科所所长贾康看来,已属不易。他告诉记者,“过去中央级‘三公’经费管得比较死,在若干年前强调压缩之后,今年做了压缩。在整体经费上升的情况下,‘三公’经费做到了压缩。这是很不容易的。”

  截至7月19日,多数部门并未公开“三公”经费。国家行政学院竹立家教授表示,“主要是有些部门比较心虚,对自己的‘三公’经费公布以后在社会上引起的反响没有把握,这进一步证明了‘三公’经费确实存在不合理的地方,如果合理,在全国人大常委会公布的同时,至少应该同步公布所有部委的‘三公’经费预算数字。”

  政府收支分类中无“三公”经费科目

  在部门财政预算中,最难公开的当属“三公”经费。这种难度还体现在专业层面。

  中央财经大学财政学院副院长李燕告诉记者,“三公”经费难公开,主要是我国现有的财政支出预算体系中,政府收支分类科目设计中并没有专门的“三公”经费科目,需要做一些调整。

  我国财政支出预算体系一般由粗到细分为“类”、“款”、“项”、“目”四个级别。按照不久前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研究部署要求,目前中央财政预算支出的公开状况为部分重点支出公开细化到“项”,其余非重点支出公开细化到“类”。对是否公开细化到“目”,并没有提出明确要求。

  李燕说,从目前实行的政府支出分类科目设计看,主要分为两层,一是按照支出功能划分,按细化程度分为类、款、项三级,主要反映政府的各项职能,如公共服务、教育、医疗、卫生、公共安全等;二是按照经济分类划分,分类、款两级,反映花钱的具体用途,如人员工资、商品购买、基本建设等。而经济分类还没有全面实行。“三公”经费反映花钱的具体用途,应主要通过经济分类的科目反映出来,但是在部门预算相关表格的内容设计上并不是与科目设计一一对应,“如目前的预算编制中并没有公务接待这个科目,因此只能在一些具体的项目中整理得出。在做一些调整后才能拿出数据。这也说明一些改革措施有待进一步深入。”

  调整的背后还有对“三公”数字公布后的担忧。“因为要把这些数字抠出来,抠得准不准、对不对,可能会有一些顾虑,现在有些部门觉得这个事情能拖就拖。”贾康向《中国经济周刊》分析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