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中国网络电视台|网站地图
客服设为首页
登录

中国网络电视台 > 经济台 > 财经资讯 >

中国青年报:公车烧钱必须改变

发布时间:2011年07月21日 09:00 | 进入复兴论坛 | 来源:中国青年报


评分
意见反馈 意见反馈 顶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最近,国务院各部委陆续公开2010年“三公”经费决算支出和2011年“三公”经费预算支出,成为最受关注的公共事件之一。至7月19日,共有45个部门公布了 “三公”账单。

  在已公布的账单里,有不少部门2010年车辆购置及运行费高于1000万元,最高的是农业部,达到1.51亿元,水利部排名第二,近1亿元,这两个部委由于庞大的公务车保养和运营费用开支而被推至舆论的风口浪尖。

  全国人大代表、湖北省统计局副局长叶青曾多次提出有关公车改革的议案。据他多年统计测算,公车费用占“三公”费用支出的比例一般保持在6%~12%内,该区间属于正常水平。

  而据统计,目前公布“三公”信息的部门中该项支出处在这个“正常区间”内的仅有商务部(4%)、教育部、科技部(8%)三家,卫生部、农业部、社科院、地震局、新华社等5家单位的公车费用比例均超过了50%。

  因公布内容最详尽而被视作典范的审计署2010年购车4辆,花费115万元,公务用车总计206辆,2010年平均每车运行维护花费5万余元。人们对此提出疑问,审计署的公车咋这么多?这些公车每天在干啥?是谁在使用?一个部门必须要用这么多的公车吗?一辆公车平均每年运行维护费达到5万元,普通的私家车能用得了这样多吗?

  更多的问题直指数字背后,作为国家机关,到底该配发多少辆公务车?是按照部门配,还是按照人头配,或是按照职务配备?究竟有没有一个确切的、统一的标准?2010年中央各部委决算的“三公”经费接近95亿元,其中公车消费有66亿,占了七成,可见全国“三公”经费居高不下的原因就在于公车太多。

  相比各级地方政府,中央政府的公务接待费用比例并不高,大量的出行接待费用由地方政府负担。在这种情况下,庞大的公车消费数额就显得格外刺眼。

  1988年10月,国务院机关事务管理局发布《中央国家机关汽车配备标准的规定》,对公务员配车标准规定为:正部级干部配专车,副部级干部不配专车但保证工作用车。1994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又联合颁发《关于党政机关汽车配备和使用管理的规定》,明确界定:“部长级和省长级干部按一人一辆配备专车,现职副部长级和副省级干部,保证工作用车和相对固定用车。”

  但如今,这些规定早已名存实亡。在一些地方,科级干部都配有专车。此外,购买公车时超编超标配置,使用时公车私用,维修保养费用更是高得离奇。有统计显示,私家轿车每万公里运输成本是0.82万元,而一些机关单位公务轿车则高达3万元以上。

  有评论指出,公务车使用人作为一个利益群体,必然反对公车改革。在财政资金的使用缺乏监督和制约的情况下,公车改革的“雷”会不断地打下去,局部也会下些“阵雨”,但如果用车体制不改,就很难期待有实质性的突破。

  从今年年初开始,中央曾多次提出关于“三公消费”压缩的问题,但在已公开“三公”消费账单的中央部门中,不少部门2011年的“三公消费”预算是上升的,2011年交通运输部和水利部的公车预算费用,分别占各自“三公”预算总支出的80.6%和79.6%,交通运输部2011年公务用车支出预算达8871.75万元,比去年增加615.67万元。

  尽管存在不少阻力,中央层面的“三公”经费公开已经迈出了实质步伐,不少地方政府也积极表态,推动各级政府“三公”消费透明,公众监督政府花钱的意识开始萌芽,继而扩大到整个政府财政预决算的公共化与透明化。王亦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