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中国网络电视台|网站地图
客服设为首页
登录

中国网络电视台 > 经济台 > 财经资讯 >

泔水猪肉入市 危害大管理难

发布时间:2011年07月30日 08:20 | 进入复兴论坛 | 来源:中国联合商报


评分
意见反馈 意见反馈 顶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CUBN记者 宋博 北京报道

  近日,猪肉价格一路狂飙,市场售价已达每斤15元。这也让一些黑心商家有机可乘,每斤只需12元的低价猪肉开始吸引消费者的注意。

  但俗话说的好,“便宜没好货”。这便宜猪肉无任何检验检疫标志,其生猪货源来自泔水猪养殖场,经销售者私屠乱宰,“泔水猪肉”流入农贸市场和市民餐桌。贩卖泔水猪肉已在北京周边形成多个“黑市”,追其原因正是利益驱动——泔水猪肉的利润是普通猪肉的四倍。

  泔水喂猪危害大

  泔水喂猪问题,其实不是一个新的问题,甚至部分消费者错误地认为泔水喂猪是十分正常且比饲料喂猪更为合理。而对于泔水喂猪的行为,无论是报纸、电视还是网络,几乎每隔一段时间就会爆出某地出现泔水喂猪的情况。在记者明察暗访曝光后,政府部门就联合行动一下,泔水喂猪问题就暂缓一下,但风声一过,它就又生龙活虎了,且来势越发凶猛。

  泔水问题的管理,涉及经信委、城管局、公安局、畜牧局、质监局等多个部门。按理,这些职能部门应该通力合作,形成一个强大的监管链,共同为百姓的餐桌负责。但实际上,谁也说不清这条监管链的“空隙”有多大。在白天,就有养猪户堂而皇之地去餐馆收泔水,问其做什么用?“养猪”,回答得毫不避讳。

  据有关资料显示,用泔水喂养的猪发病率比正常饲养的猪高30%到50%。“泔水猪”不但容易引起动物感染沙门氏杆菌、大肠杆菌等10多种传染病,而且由于病原体寄生在猪的体内繁衍,还可造成多种人畜共患病的发生。

  用泔水喂猪的养猪户一般都是居住在城镇周边的散养户,绝大多数不具备动物防疫条件,泔水中含有的病源微生物一旦侵入,即可引起发病;这些病猪再通过不法猪贩的收购、出售,很容易导致动物疫病的传播。

  另外,由于“泔水猪”肉质差,经营者只能通过非法渠道流入管理不规范的市场和一些小饭店、小餐馆及工地食堂等,由于逃避了动物检疫监督,可能导致带有病原体的猪肉被人食用,影响人体健康。因此,从保证食品安全,维护人体健康的高度来讲,“泔水猪”问题决不能小觑。

  想要识别泔水猪肉,有三个方法:一、观察,泔水猪长期使用油脂超标食物,泔水猪肉的肥肉部分看上去有油浸的透明感,色泽发黄,正规饲养的猪肉肥肉部分色泽发白;二、触摸,泔水猪肉油脂大,不易冷冻,摸上去有软感,而正规猪肉须经正规屠宰环节出厂,有冷冻排酸环节,猪肉都有明显的冷冻感;三、品尝,泔水猪肉质低劣,品尝有糜感。

  管理应从源头入手

  而对于泔水猪肉的管理处罚问题,通州区农业局张姓局长表示,目前,法律法规只有禁止养泔水猪的条款,并无发现泔水猪后的处理条款。

  他称,通州区自2004年左右开始查泔水猪,最常用的方法是,发现泔水猪后,规定时限,勒令泔水猪场开始使用正规饲料饲养,待生猪达到出栏重量时,送往屠宰场检验检疫,符合标准者可上市销售。待泔水猪全部出栏后,关停泔水猪场。

  但泔水猪场再用正规饲料饲养生猪,猪染上病菌的风险,比始终用饲料饲养生猪出现问题的风险要大,“我们也很发愁。”通州区农业局工作人员说,“治理泔水猪,需要相关部门坐下来,分析泔水猪产生的源头问题,从根本解决掉泔水猪问题,否则泔水猪仍会屡禁不止。”

  北京市农业局兽医管理处处长王滨称,从源头上杜绝泔水猪,只能是加大对泔水的资源利用程度。

  比如建立厨余垃圾处理厂,通过生化、物理方式处理,把泔水油变为汽油、柴油,实现垃圾的资源化再利用,以减少厨余垃圾流向养猪市场。

  王滨说,泔水在高温杀菌的情况下可以喂猪,曾有人提出,杜绝非法泔水猪,可以为养猪户提供相应的泔水设备。

  王滨介绍称,在利益的驱使下,增加设备就增加了养猪户的成本,显然难以实施。

  上文提到的通州区农业局张姓局长曾去韩国等国家参观过泔水处理过程。

  他称,餐厨垃圾在专业化处理厂经过高温灭菌无害化处理后,部分粥状物掺加玉米面等物后,直接通过管道输送至养猪场饲养生猪。

  他认为,要杜绝泔水猪首先得立法,严禁餐厨垃圾外流;其次建立餐厨垃圾处理系统。只有这样才能从源头上控制住泔水猪。

  健康品茶 离不开产品质量安全环节

  ■CUBN记者 黄婧 北京报道

  眼下,食品安全问题仍然备受消费者关注,茶叶也不例外。据了解,近日,为维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确保食品安全,重庆市质量技术监督局对市内的茶叶生产企业进行了监督与抽查。如今,茶叶已经完全融入到了普通大众的生活当中,其安全问题自然不容忽视。

  茶叶安全须保障

  据了解,我国茶叶的安全问题产生于上世纪60年代,到了80年代末农药残留问题基本解决,之后,由于国内对农产品质量安全的关注和欧盟等采取技术性贸易壁垒措施,使得我国农药残留问题再度浮现。

  近日,中国质检系统在半年工作总结会议上披露,中国质检系统上半年查食品企业8.3万家次,食品添加剂企业2925家次,发现违法违规企业3312家,立案查处1924起等。同时,要争取在年底前完成对食品生产企业和食品添加剂生产企业的质量信用档案建设,以及强化乳制品质量安全监管措施等工作。严肃看待并治理食品安全问题的工作依然是重中之重。

  然而,我国茶叶因农药残留问题,也曾被相关部门检验出含有违禁农药而被下架、停售,甚至成为一直以来困扰中国茶叶出口的一大问题,而备受国际关注。因此,除了要提高消费者对茶叶的安全意识,政府茶叶生产主管部门的努力,特别是对名优茶原产地保护政策的实施和对商场、茶叶经销企业对所采购茶叶质量检测的必要性同样必不可少。

  北京茶叶流通协会王庆常务副会长在接受《中国联合商报》记者采访时表示,“茶叶是一种适用面和覆盖面都比较广的产品,从广义角度讲,茶叶应该是一种大众饮料。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快速提高,现在,消费者购买的不仅仅是拥有着文化底蕴的茶叶,更是在产品质量过硬的前提下茶叶带给人们的健康。”

  提高对茶叶安全性的认识

  中国茶类齐全,具有天然的竞争优势,茶叶的发展经历了从单纯追求产量、质量到现今安全质量生产的转变,很多茶叶生产者已经开始将如何保障茶叶质量的安全问题作为了今后茶产业发展的重要课题。

  也有专家认为,茶叶中农药残余水平与人们饮茶时摄入的农药数量是不同的概念。由于人们喝茶时只喝茶汤不吃茶渣,因此关键的问题是多少农药会由茶叶浸泡后进入茶汤。而茶树常用的菊脂类农药水溶解度低,在泡茶时进入茶汤的比率一般只有1%。专家指出,茶叶质量是指茶叶的特性及其满足消费要求的程度,茶叶安全是指长期正常饮用茶叶对人体不会带来危害。茶叶中有残留农药并不等于就对人体有害,要通过风险评估等进行客观评价。

  一位经常品茶的苏芬女士告诉《中国联合商报》记者,“自己经常会看一些养生类的节目,深知喝茶的好处,俗话说,‘以茶散郁气、以茶养生气、以茶除病气、以茶养身体、以茶可雅志’等。但是说实话,对茶叶的安全问题关注的却很少。”茶叶质量的安全事关消费者的身心健康,而人们对这类产品的安全意识有待提高。

  优化茶叶种植环境

  茶叶质量可追溯指按照从生产到销售的每一个环节可相互追查的原则,据了解,我国现行有关茶叶标准的内容包括产品标准、检验方法标准和包装、贮运标识、标准,其中国内商品茶标准分为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和企业标准四大类。

  业内人士表示,近年来,保证茶叶质量安全应重点抓好优势基地建设、茶园管理控制、茶厂优化改造、茶叶清洁化加工、茶叶质量可追溯、两端质量检测等关键控制技术。在基地建设过程中,应根据当地实际,以环保为前提,选择远离生活污染和工业污染、空气清新、水质洁净、地理地势有利茶叶生产的基地。茶叶优势生产基地的建设是提高茶园质量基础、保障茶叶鲜叶原料质量、提升茶叶原料质量安全水平的基本环节;突出“以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方针,防治措施以农业防治为基础,尽可能发挥生物防治手段的作用、辅之以化学防治方法进行病虫草害综合治理,运用茶园肥培管理控制技术;加工人员要掌握茶叶加工工艺与操作技术,懂得茶叶加工卫生质量要求,具备茶叶加工所需的基本素质。

  茶叶质量安全涵盖了茶叶从生产、加工到商品茶包装销售等多项过程,只有把握好每一个环节,才能实现茶叶真正意义上的质量安全。

  中国乳制品工业协会秘书长刘美菊:

  我国乳制品没有问题

  ■CUBN记者 郭安丽 北京报道

  针对近年来我国乳品安全事故频发的现状,今年6月份,国家出台新的乳业标准,但部分指标有所下降,引起了消费者质疑。针对此,中国乳制品工业协会秘书长刘美菊女在7月26日“2011年中国(北京)国际妇女儿童产业博览会”新闻发布会上向《中国联合商报》记者表示,在国家相关法规法律建设方面,乳制品相对其他食品行业得到了更为严格的法律法规约束,我国乳制品法律法规体系非常完善,“我可以挺直腰杆说我国乳制品没有问题,可以放心大胆食用”。

  “我国国产乳制品与国外乳制品相比,质量没有什么差别;我国二三线城市的乳制品产品和一线城市产品相比也没有任何差距。”刘美菊在上述发布会上介绍今年5月份启动的中国乳制品工业协会委托第三方检验机构——国家乳制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在市场上随机抽取样品进行检验的“乳制品月月抽检”活动结果时说道。

  刘美菊认为,之所以有上述结果,这与08年三聚氰胺事件以后,国家有关部门严格监管和媒体的舆论监督使得行业环境已经有很大的改善有很大关系。“在三聚氰胺发生的三年来,上至国务院下至包括工信部、卫生部、工商总局等在内的国家各个主管部委对中国乳业进行了严格的管理。”刘美菊说道。

  今年年初工信部和国家质检总局对乳制品行业进行了生产许可证重新审核,淘汰了将近50%的企业。这使得乳制品行业在技术装备、加工能力、检测能力和对奶源质量的把控能力等整个产业链得到很大提升。

  在刘美菊看来,中国乳制品企业在经过“洗礼”后,对产业链和自身能力建设有了更强的意识。一些乳品企业甚至已从饲料种植、奶牛养殖、奶源建设、乳制品加工和销售等各环节进行自我建设,这为乳制品提供了安全健康生产保障。

  “我国乳制品法律法规体系非常完善。在国家相关法规法律建设方面,乳制品与其他食品行业相比得到了更为严格的法律法规约束。”刘美菊向本报记者表示,近年来国家有关部门出台了一系列关于监督乳制品行业的法律法规,包括《食品安全法》、国务院发布的《乳制品安全监督管理条例》等等。除此之外,工信部和发改委还发布了《乳制品工业产业政策》——作为国家法律法规之外的行业的一部“宪法”,来就行业准入制、盲目投资、重复建设以及原料奶收购混乱局面进行制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