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中国网络电视台|网站地图
客服设为首页
登录

中国网络电视台 > 经济台 > 财经资讯 >

达芬奇暗示产地造假为潜规则

发布时间:2011年08月04日 09:12 | 进入复兴论坛 | 来源:北京商报


评分
意见反馈 意见反馈 顶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深陷“造假”风波的达芬奇,仍在努力挣扎,试图挽回局面。昨日,达芬奇家居发出《达芬奇家居致媒体朋友的沟通信》,重提造假纠纷和退税传言。并以“共性”与“个性”问题暗示其被媒体和政府部门披露的问题为行业共性。其实,达芬奇这种拉整个家居行业下水的作风,更显示出急于转移公众注意力的动机。

  暗示产地造假为共性

  在《沟通信》中,达芬奇家居“提请媒体注意”,“其存在的问题是行业共性问题还是企业的个性问题?其在行业中是做得好的还是做得差的?”

  在业内人士看来,达芬奇家居的连番设问实际上是在暗示产地造假是行业潜规则。

  达芬奇公关部的一位负责人表示,此前达芬奇家居的确存在问题,比如虚假宣传、“保税区一日游”和“部分产品质量有瑕疵”等,达芬奇公司会本着负责的态度处理。

  该人士称,达芬奇代理的家具的确有部分产品“在质量上有微小的瑕疵”,但主要项目,如甲醛含量是合格的。“我们不合格的这两个项目,业内人都明白,都不是什么大问题的。”

  一位在家居圈打拼多年的业内人士认为,达芬奇家居公司“巧妙地偷换了概念”,旨在转移公众视线。他认为,达芬奇的问题并不是“保税区一日游”,而是在“一日游”过后却把原产地标成欧洲、美国,而不是诚实地告诉消费者,这些家具产自中国广东。

  “除了‘一日游’现象之外,达芬奇的材质号称实木,其实是三聚氰胺板,表面奢华质量却不合格,这必然是企业的问题。”

  三次上演“变脸”秀

  算上昨日发布的《沟通信》,达芬奇家居已经发布了三次媒体信函,风格各不相同。从最初的新闻发布会开始,达芬奇家居在媒体面前三度上演“变脸秀”。

  7月13日,达芬奇家居董事长潘庄秀华在说明会上的哭泣,旨在博得公众同情。但第二天几乎一边倒的负面消息则打破了这一算盘。此后,潘庄秀华也向媒体表明,发布会后达芬奇家居重组了公关团队,积极应对媒体质疑。

  7月22日,达芬奇家居发布《公开信》,用62页的超大篇幅“澄清九大问题”。附件中还有从2005年,达芬奇与各厂家联手“打假”的扫描版报纸,以及大量外文合同,试图证实其权威性和积极态度。

  7月27日,达芬奇发布《达芬奇公司关于消费者问题的情况沟通》的邮件,语气虽然平和不少,但让人诧异的是,邮件中居然出现“诚恳希望贵报可以理解达芬奇公司的诚意,不要跟进这个方面的报道”的语句。

  在前三次危机公关均未引起正面影响后,达芬奇家居此次《沟通信》依然避重就轻,并且把同行拉下水。

  劝消费者“私了”

  虽然达芬奇多次发布声明及公开信,但对消费者最关心的问题始终闭口不谈,消费者只得使用法律手段维权。

  达芬奇方面表示,已经“注意到一家律师事务所正在主动征集消费者”,但它同时向消费者表态,“凡是合理要求的消费者,与我们协商是最便捷的解决渠道”。

  昨日,盈科律师事务所律师蒋苏华告诉记者,目前北京地区已有40多名消费者与事务所取得联系,要求维权。“我们也认为和达芬奇‘私了’更便捷,消费者都已经做过尝试,但达芬奇都要求他们去权威机构做质量检测,如有问题才可以赔偿,消费者对此无法接受。”

  蒋苏华说,目前还在收集消费者材料和证据,除了北京地区的40多人外,上海和广州也有不少消费者,总数大概已超过100人,而人均购买金额约为100万元。“我们应该会采取共同诉讼方式,以原产地造假、广告欺诈等证据,以欺诈罪起诉达芬奇。”蒋苏华说。如果构成欺诈罪,消费者可索取双倍赔偿,而如果按照达芬奇此前承诺过的“假一罚十”,它的赔偿可能会更多。记者粗略计算发现,涉案金额已达1亿元,如“假一罚十”,达芬奇或面临10亿元巨款赔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