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中国网络电视台|网站地图
客服设为首页
登录

中国网络电视台 > 经济台 > 财经资讯 >

时评:谁还记得工人阶级的忧伤

发布时间:2011年08月04日 13:00 | 进入复兴论坛 | 来源:燕赵都市报


评分
意见反馈 意见反馈 顶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7月15日上映的电影《钢的琴》,是一部投资只有500多万元的小成本影片,没有大牌导演,没有大牌明星,但有的是观众的叫好声:“每一个镜头都像一幅油画,每个桥段都像一部电影”,“最无奈的年代,最深情的告白”。在知名财经作家吴晓波看来,《钢的琴》带给当今中国的意义或许并不仅仅停留在电影领域,这部电影直面了几乎快要被这个社会遗忘的人群(下岗职工)———“他们没有犯过任何错误,却承担了完全不可能承受的改革代价。”(8月3日《中国青年报》)

  是的,《钢的琴》的重要意义,是它反映了现在影视作品不愿意触及的甚至被遗忘的工人阶级特别是下岗工人群体的辛酸生活。影视题材无禁区,可是在写实作品中,有写战争的,有写知青的,但几乎没有写工人的。造成这一独特而尴尬的现状,不只是影视工作者的责任,因为社会大环境都不愿触及这一阶层,特别是那些下岗工人的辛酸生活。从这个角度说,《钢的琴》是伟大的,作为一个有良知的人应该感谢《钢的琴》的投资人和所有演职人员,是《钢的琴》又把我们带回十年前。十年,不该忘却,这正是《钢的琴》给我们的反思。

  下岗是个什么概念,很多人不明白。官方统计数据称,1998年至2003年,国有企业累计下岗职工人数高达2818万。2000多万人几乎是一夜之间,没有了单位没有了收入。他们彷徨,他们无可奈何,但生活还得继续。于是悲剧发生:在一个普通的工人家庭里,夫妻几乎同时下岗。儿子参加运动会要买一双运动鞋。妻子埋怨丈夫几句,这个丈夫放下碗筷,默默走向阳台,一跃而下;很多工人家庭全家下岗,生活无着,妻子被迫去洗浴场做皮肉生意,傍晚时分,丈夫用破自行车驮她至场外,妻子入内,十几位大老爷们儿就在外面吸闷烟,午夜下班,再用车默默驮回。沈阳当地人称之“忍者神龟”。或许正是因为有这些悲剧,置身这个群体中的人不愿意自揭伤疤,官员不敢正视,怕给政府抹黑。

  然而,时间并不能抹平悲剧,正视并解决才是上策。据了解,国家体改办曾设计了一个计划,拟划拨近两万亿元国有资产存量“做实”老职工的社会保障个人账户,以解决那些下岗职工的社保问题。这一计划最终宣告流产。因为反对者认为,这是“把国有资产变成了职工的私人资产,明摆着是国有资产的流失”。然而,在这场没有严格规范的产权制度改革中,与大量工人下岗的同时,富豪不断涌现。对于这一侵吞国有资产的现象,却不被重视。原罪是否追究是可以商榷的,但为什么国有资产可以“造富”却不愿意帮穷呢?如今几乎没有人再关注这个群体,有人就是要用时间让这个群体自生自灭。

  无疑这是制度的悲哀。吴晓波的话让人感慨良多,“改革最关键不是保护既得利益者的权益,而是保护弱势群体的权益”,当今的一些制度恰恰是在保护既得利益者的权益。今天GDP和财税的快速增长,有谁想过是以消灭了一代40到60岁间的产业工人为代价的?近年来经济发展很快,有谁想过快的背后有多少“好”的成分?是不是走得太快了?我们的灵魂跟上来了吗?回首十年,正视问题,解决问题,天塌不下来。《钢的琴》警示我们,能否停下脚步等等我们的灵魂。

  □张魁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