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中国网络电视台|网站地图 |
客服设为首页 |
作为资本市场尤其是债券市场的一个重要环节,信用评级关系到国家经济和金融安全。《经济参考报》记者日前调研发现,一方面是国外评级机构以合资方式加强对我本土评级机构的渗透,另一方面由于照搬美国评级模式、创新不足等原因,我本土评级机构面临行业秩序混乱等问题。部分受访专家认为,国内评级机构公信力不足已成影响信用评级结果实际运用的一个重要障碍,未来可能成我评级行业走出去争夺国际评级话语权“短板”。
“买卖级别”现象频发
一些评估机构以不正当的手段抢夺市场,采取按等级收费的方式,评估费用和信用等级成正比。在这种利益的驱动下,信用等级在一定程度上成为一种可以买卖的商品,并造成了社会对信用评级的误解。
《经济参考报》记者采访了解到,评级机构之间恶性竞争及由此造成的评级费用竞价和发行人购买评级报告的恶劣行为,最为市场诟病。目前我国评级行业收费模式和赢利业务都比较单一,发行人付费的评级业务在市场上占据统治地位。由于商业模式单一,市场上形成单一的利益链条,致使“以价定级”或“以级定价”等恶性竞争现象时有发生。有些评级机构在签订评级合同前,仅依据企业的部分书面资料便承诺给予较高信用等级,有些机构则采取返还的形式减少评级收费。
大公国际资信评估公司董事长关建中说:“因为现在的评级市场并不大,所以每一笔订单和每一个客户都是评级机构争相抢夺的对象,买卖级别在行业内非常普遍。”
据他透露,一些评估机构以不正当的手段抢夺市场,采取按等级收费的方式,评估费用和信用等级成正比。在这种利益的驱动下,信用等级在一定程度上成为一种可以买卖的商品,并造成了社会对信用评级的误解,认为信用等级只是一个可以按需取得、明码标价的商品。尤其是一些前期没有任何资金投入、无固定经营场所、也没有评级标准研发投入的小型信用评级机构,更是不惜以价格竞争的方式来争夺市场和客户。
上海新世纪资信评估公司董事长朱荣恩说,一些评级机构为了争夺市场、留住客户,出具的结果大部分都是最高级别A A A级,导致了评级质量的事后检验机制如违约率、迁移矩阵等所有这些手段,统统失去了意义。
据统计,目前发行债券的企业几乎全部为大型优质企业,目前在上海和深圳证券交易所上市交易的债券,信用等级全部为A A A级,因此,债券评级意义不是很大,评级的目的在更大程度上是为满足主管部门的要求,评级地位的重要性很难确立。
行业监管处于“三无”状态
从制度建设方面看,目前我国信用评级行业监管处于无专门立法、无准入退出机制和无市场评价机制的“三无”状态,缺少统一而明确的法律或行政法规对评级行业予以规范。
《经济参考报》记者采访发现,造成目前国内评级行业公信力不足主要有三方面原因。
一是我国评级行业发展所处的初级阶段决定了评级机构自身实力积累不足,权威性不够。中国银行间市场交易商协会国际部副主任万泰雷等认为,评级行业是伴随着债券市场发展而产生和兴起的,由于我国信用债券市场是在2005年之后才取得较大发展,尚不成熟,我信用评级行业真正进行大规模债券评级不足5年时间,尚处于起步阶段,还未掌握核心技术、形成先进技术体系,对处于社会、经济、金融结构变化较快背景下的债券时常缺乏经验。国内评级业无论评级模型和技术都缺乏有效的积累,特别是数据库的建设也比较滞后,目前历史数据的积累基本上处于非常初级的阶段。
二是监管制度建设相对滞后,导致评级行业的外部约束不足。中债信用增进投资股份有限公司风险总监梁世栋说,从制度建设方面看,目前我国信用评级行业监管处于无专门立法、无准入退出机制和无市场评价机制的“三无”状态,缺少统一而明确的法律或行政法规对评级行业予以规范,缺乏明确、完善的评级业务认可制度和有效的评级公司评价机制及惩罚退出机制。从实际执行层面上看,我国评级行业处于多头监管的状态,各监管部门在各自领域内出台的规范评级活动和评级机构的部门规章缺乏统一的法律依据。监管标准不一造成市场参与者无所适从,监管领域重叠增加了监管和协调的成本,部分领域的监管缺位又导致市场监管出现盲区。这样制度的缺失和监管的缺位最终导致对评级机构的外部约束不足。
三是一些不合理机制安排导致评级机构独立性不足,公允性受损。南方基金管理有限公司固定收益部总监李海鹏说,当前我国信用评级行业主要机构均为民资或一定程度上被外资控股,这种非公治理结构使得评级机构追求商业利益的驱动力较强,难以杜绝级别竞争现象的加剧。同时,在以向发行人收费为主的盈利模式下,评级机构的独立性更容易因为相关利益主体施加的强大压力而受损。
此外,天津滨海新区综合发展研究院特约研究员杨志荣认为,评级本身的专业性、评级机构自身的资质以及评级机构对历史数据和模型等的保密要求等,加剧了信息不对称问题,使外界很难判断和检验评级是否公正,这在客观上也容易引发对评级机构公信力的质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