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中国网络电视台|网站地图 |
客服设为首页 |
理财周报记者 张伟湘
休假一个星期归来,市场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其中最大的一则消息是,美国东岸时间7月26日,全球最著名的对冲基金量子基金掌门人索罗斯(George Soros)宣布,将结束旗下的对冲基金业务,将10亿美元的现金返还给投资者。
他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说,他已看不清对冲基金新的方向,并且表示,对于市场,他也很困惑。
当然,索罗斯解散旗下的对冲基金,并不意味着这位80多岁的老人失去了投资乐趣,他旗下,还有市值245亿美元的家族基金和其他基金需要管理。
更重要的是,在香港市场,他还保留着“索罗斯基金香港公司”。
事实上,按照香港金管局刚刚披露的数据显示,截至8月5日,香港已有超过310家对冲基金。而在一个月前,这个数字是298家,一年前,这个数字接近200家。
一位香港资深基金经理告诉记者,新增的对冲基金中,不少来自美国。
为什么,道理初想有点复杂,但细想却很简单。你见过美国监管部门出台的新法案吗?
这份希望杜绝导致2008年美国股市崩盘的复杂衍生工具的法案有两大亮点,一是禁止美国商业银行和投行进行自营的坐盘交易,二是在复杂衍生工具投资中加入了大量投资者保护条款。
前者已令美国大部分投行丧失了收入中的很重要一块,这也是为什么最新披露的中报中,高盛的业绩落后于摩根斯士丹的重要原因。后者则令衍生产品在美国的销售一落千丈。
不仅是在美国,还是在香港,无论你走到哪家商业银行,在购买衍生产品时,都需表明你的非美国公民身份。同时,许多大型商业银行在北美的业务已不同程度收缩,最近的一例是汇丰。
美国的对冲基金,为了尽量规避复杂的法律规管,采取了复杂的登陆香港的模式。
一个秘密是,来自美国的对冲基金,往往会在临近美国的英属开曼群岛或英属维尔京群岛(BVI)开设一个母公司,然后再以母公司的名义在香港设立基金。
那些在离岛上设立的母公司,并不像许多投资者认为的那样,有漂亮的办公室和衣冠楚楚的职业经理,它们也许只是公司注册处里的一个商业信箱。然而,这是合法的。
而另一个公开的秘密是,美国对冲基金的到来,无疑已加剧香港市场的波动,你还记得去年美国股市有名的“秒杀”事件吧,由于大量程式交易的存在,一只个股,可以霎时间从几十美元跌至几美分,只因为大量基金同时止损而没有交易对手。当时,美国道指几分钟内便蒸发了500点。
一个佐证是,就在刚刚过去的8月5日,香港恒生指数暴跌1000多点,最大跌幅5.6%,远远高于美国道指的隔夜跌幅4.3%。
庆幸的是,香港金管局已意识到其中的凶险,对冲基金时常交易的各种ETF已被要求追加抵押品至资产净值的90%。如此一来,参与其中的小散们在最理想状态下的亏损还可以被控制在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