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中国网络电视台|网站地图 |
客服设为首页 |
8月9日,国家统计局发布数据显示,7月份,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CPI)同比上涨6.5%,涨幅比6月份上升0.1个百分点,创37个月来新高。CPI是否已见顶回落,未来的货币政策又将如何应对。就此和讯网连线了国内多位经济学家进行分析,围绕着6.5%的CPI数据是否为年内高点,是否再度加息,不同的经济学家表现出了截然相反的观点。
6.5%是否为年内高点专家各执一词
兴业银行资深经济学家鲁政委评论称,7月CPI数据符合预期,PPI比预期高了一点。他认为,7月国内不仅食品价格高,非食品价格也高,通胀的压力仍然很大。国际上,大宗商品的价格出现了一波回调,但没有办法肯定它不会再反弹,因为目前西方再次出现了一轮流动性注入的情况,各国央行又开始新一轮的“放水”,美国离QE3也越来越近了,在这样的背景下,未来中国控制通胀会越来越复杂。
中国社科院金融所金融实验研究室主任刘煜辉(博客,微博)表示,7月CPI数据是否到达拐点仍然要看具有“翘尾效应”的8月数据,现在下结论为时过早。他认为,7月CPI创新高的主要推力仍然是食品价格的上涨。
复旦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孙立坚(博客,微博)持相同的观点,他认为,“拐点说”如今已站不住脚,要想长期的保持物价稳定,光靠短促的行政手段仍然不够,还需长期的弱化通胀预期。孙立坚认为,通胀预期比较可怕,会自我强化,导致一系列的商品价格不断上涨。
而中国宏观经济学会秘书长王建则认为,目前CPI远未见顶,今年单月CPI上7%的可能有6成,上8%的可能有5成,年内高点最有可能出现在11月份。
另一派观点则认为6.5%已是年内高点,申银万国证券研究所首席宏观分析师李慧勇、长江商学院周春生教授(曾任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经济学家)、民生证券副总裁、首席经济学家滕泰皆认为,7月CPI已是年内高点,8月开始出现回落。其中,李慧勇认为,虽然8月CPI出现缓慢回落,但是整个三季度仍将会在高位运行,如果要想真正大幅度回落就要等到10月份之后。周春生认为目前的CPI数据已经基本上保持稳定,或已见顶。滕泰仍然坚持8月份CPI将有明显回落的判断。
形势复杂加息应中止或推迟
对于未来的货币政策走向,鲁政委向和讯网称,在国际金融市场平复之前中国不应该加息,一旦国际金融市场平复之后,应该坚持既有的货币政策,他维持年内加息 1-2次的预期,只是政策出台的时点变得更难判断。
鲁政委更进一步阐释称,西方可能进入新一轮量化宽松,未来国外继续宽松,国内更应稳健。“反观当前,西方预计可能出现史上最长的一轮低利率时期,而我国则经济增长稳定,但国内通胀压力巨大,银行存款外流四处寻找出口,面对这种状况,我们建议,如果通胀继续上升,仍然有必要加息。
李慧勇也认为,中国经济增长依然很好,在这种情况下,为了抑制住通胀,还是需要货币政策有所表示的,但目前还不好判断是加息还是提高准备金率。
滕泰坚持不应加息的观点,他认为,加息在中国并不能明显降低消费或投资,因而不能降低总需求,因而不能抑制通胀。不仅如此,加息还会增加企业财务成本,并吸引更多热钱流入中国。滕泰还认为,当前状况下,应该扩大人民币汇率弹性,用人民币升值的办法来抑制通胀。
周春生也认为,现阶段资金成本上升,加息意义不大,出于稳定市场的考虑,预计年底紧缩政策将放松。
坚持同一观点的王建告诉和讯网,货币政策不能再紧了,只能用财政政策减少通胀对低收入人群的损害。王建指出,中国通胀不是单纯货币超发所致,而是与国际大宗商品,国内食品价格密切相关。众所周知,货币超发可以引发通胀与过热,但随着去年10月以来的货币紧缩,中国并未出现通胀与过热同步缓解,而是只见经济降温,不见通胀回头,而且通胀不断创新高,这只能说明中国通胀不是单纯货币超发所致。因此,继续以货币紧缩抑通胀很难有效果。尤其是,在美国债务危机的背景下,更不能再采用紧缩货币政策了。现在,只能用财政政策减少通胀对低收入人群的损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