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中国网络电视台|网站地图
客服设为首页
登录

中国网络电视台 > 经济台 > 财经资讯 >

豆奶市场培育迫在眉睫

发布时间:2011年08月12日 20:16 | 进入复兴论坛 | 来源:中国联合商报


评分
意见反馈 意见反馈 顶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CUBN记者 邓丽娟 北京报道

  一直以来,牛奶与豆奶之间的明争暗斗从未停止。 早在“三聚氰胺”风波时期,豆奶便捡了个大便宜成了饮料明星。最近被指“倒退25年”而备受争议的乳品新国标令消费者对国内乳业状况痛心迷惑,也将一部分人群推向豆奶产品。维他奶、维维、杨协成以及黑牛等品牌的市场迅速扩容。

  液态豆奶品牌维他奶7月28日发布公告称,以6186万向光明集团收购深圳维他奶15%股权,并以3378.45万向光明集团出售佛山维他奶15%权益,港资与深圳本地势力紧密结合,联手发力南海第二厂,力图将产能提升三成。

  区域性难以突破

  事实上,豆奶市场并不可乐观。早在1998年,怡宝就曾投资2亿元进军豆奶市场,一年之后宣告失败。2007年、2008年,健力宝、娃哈哈、乐百氏等都在筹谋豆奶项目,有的已通过小试、中试,但最终都未有实际动作;百事可乐也曾找银鹭为其代工新益代豆奶,2007年开始在部分市场推出,此后便悄无声息;国内粮油市场老大益海嘉里则在2008年底收购了有22年历史的东北豆奶粉老品牌晨星岛,以晨星岛和自有品牌口福组合进军豆奶粉市场,但至今一直没有大动作。

  相比牛奶行业而言,豆奶大多属于区域性品牌。如液体豆奶,目前市场份额最大、在行业遥遥领先于竞争对手的维他奶,其市场也主要集中于珠三角、长三角;杨协成“死守”广州市场;维维、冰泉、黑牛等还停留于需要开水冲调的豆奶粉阶段,其主要市场在全国二、三级或农村市场。欲把豆奶行业整体“蛋糕”做大,促进豆奶行业健康、良性地发展,行业也在呼唤“老大”的出现。

  但是全国符合规格的非转基因大豆供给有限,这极大地限制了豆奶企业的全国性扩张。“只要是能通过国内外有关标准验证的企业,其生产安全就很容易得到保障,而原料的安全与品质保证才是一个企业的生存发展瓶颈。”维他奶中国区董事总经理袁杰近日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

  发展缓慢原因何在

  其实,中国的豆奶品牌发展早在1983年就被列入饮料行业工作计划。但很长一段时间内,豆奶业发展可谓老牛爬坡,几波几折。豆奶业经过20多年的发展,目前全国涉足豆奶粉生产的企业达100多家,年生产能力在50万吨左右。但据统计,2005年我国豆奶粉的产量只有20多万吨,这与豆奶粉的实际发展空间显然极不相称。

  奶业专家王丁棉向《中国联合商报》记者分析了中国豆奶行业发展缓慢的几点主要原因。一是缺乏市场运作的经验与方法,豆奶在我国的发展从一开始就是计划经济的产物,缺少市场经济的运作方式。相比于其他饮料,豆奶的前期发展政府支持力度较大。豆奶虽然属于技术含量较高饮料产品,其生产经营仍需符合饮料市场投入大的规律,但目前豆奶生产企业由于效益不好,在市场上的投入相对较小,对品牌、对豆奶营养价值的宣传较少,逐渐进入一个好产品卖不出好价钱、好产品得不到好销量的怪圈中。

  二是缺乏对消费者观念的培育与消费市场的正确引导。“人们总是将豆奶和豆浆比较,自然就会觉得很贵,但如果使人们认识到豆奶是和牛奶、杏仁露、椰子汁、果汁一样的健康食品,人们就不会觉得豆奶贵了。”王丁棉认为,对豆奶营养价值的认同有待提高。

  三是豆奶的产品设计不能满足消费者的口感需求,因为“豆奶的生产工艺复杂,对生产设备的要求相当高,而设备好坏对口味的影响又非常大”,中小学生最敏感的是口味,而中老年人对营养成分最敏感。

  据了解,世界上大部分国家早在十几年前就已大力发展豆奶产业,比如巴西、阿根廷,而我国刚推出了一项大豆工程,以促进我国豆制品产业的进一步发展。由于我国缺乏一套成熟的商业模式,没有形成以行业价值链为关联的资源优化与组合者,消费者的引导与教育,市场的培育与宣传,品牌的树立与传播等等,仍处于一个无序的自然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