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中国网络电视台|网站地图
客服设为首页
登录

中国网络电视台 > 经济台 > 财经资讯 >

成品油定价机制被质疑 机制不透明制约国内油改

发布时间:2011年08月13日 08:56 | 进入复兴论坛 | 来源:中国经营报


评分
意见反馈 意见反馈 顶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黄杰

  以7月26日最高价100.62美元/桶为起点,截至8月9日,美原油主力合约最深跌至75.71美元,11个交易日的最大跌幅高达25%。即便这样,中国成品油价格却岿然不动。

  对全球经济而言,石油价格回落都是好消息。但对中国普通民众的钱袋子而言,这一好消息,却看得见,摸不着。

  早在6月底,国家发改委能源研究所所长助理、中国能源经济与发展战略研究中心主任高世宪在接受《中国经营报》记者采访时就表示,“国际油价越是处于相对低位,中国国内成品油价格等资源类产品实施价格改革的突破尺度就越大,新政出台的可能性也就越大。”他认为,国内既定的油改方向是长期的,未来的市场机制仍需进一步完善,但就眼下看,仍然无法预判2011年年内是否会在成品油定价方面引入第三方价格发布机制,抑或直接将定价权下放给成品油生产企业。

  近期以来,有关“成品油价改或引入第三方主体,定价权可能下放”的传闻一度甚嚣尘上,另一方面,国际原油价格瀑布式下跌的背书也为这一传闻起到了绝好的传播效果。

  国际油价积重难返

  “飞流直下三千尺,一跌不再回头望。”早在6月下旬,知名期货私募基金经理金涛在他的qq签名档,就这样描述了6月第三周以来国际原油价格暴跌的态势。

  事实也是如此。在6月13日~17日的这五个工作日里,纽约商业期货交易所(NYMEX)7月原油期货截至6月17日收盘报价93.01美元/桶,为2月18日以来的最低点,盘中最低达到91.84美元/桶,当周累计大跌6.32%。而布兰特原油期货近月合约亦在6月17日收报出113.21美元/桶的相对低价,单周累计跌幅也接近5%。

  金涛6月份的判断在7月底再一次得到印证。自7月26日至8月9日,高达25%的最大跌幅再一次将悲观预期放大。

  大宗产品电子商务平台金银岛的市场分析师靳婷认为,近日来,美国经济复苏意外放缓和欧元区债务危机未有缓解,均加重了国际油市对全球经济的悲观看法,而另一方面,世界最大石油输出国——沙特增产更是对油市基本面带来冲击,双重压力之下,国际油价走势急转直下,从百元关口附近一路跌至每桶75.71美元的低位。

  靳婷亦指出,美国方面出炉的经济指标备受油市关注,特别是债务问题,高度牵制油市神经,同时,沙特进一步增产的消息甚嚣尘上,空方力量丝毫未有削减迹象。

  “早在5月5日,当国际原油价格以断头铡刀的形态,单日大跌近10%时,我们就认为,国际原油价格在2011年内不再可能重新站上100美元。”金涛从技术角度分析称,近两年来,油价已经累计了巨大涨幅,这意味,获利盘出逃会成为常态。另一方面,在国际原油价格从30多美元一路上涨至110美元上方时,国际经济环境与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时的最严寒期并无二致:市场充满着猜测、债务危机此起彼伏、所有的流动性泛滥都是因为当局采取了一轮又一轮的宽松货币政策支持。

  国家统计局6月14日公布的经济数据显示,5月份,消费者物价指数(CPI)总水平同比上涨5.5%;5月份PMI为52.0。在宏观数据公布5小时后,央行宣布上调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达21.5%。卓创资讯分析师朱春凯就这一组数据分析称,国家收紧货币的措施已经给中小企业资金链造成较大冲击,商业贷款以及民间贷款利率惊人,部分民间贷款月利率高达30%。一方面,油品市场流动资金减少,另一方面经济增速放缓影响成品油的实际需求。

  长期以来,中国都被国际投机资本看做是对原油价格支撑最强势的经济体。显然,朱春凯此番分析,暗合了国际原油价格必须下跌的另一重内因。

  种种迹象显示,国际原油价格,已然积重难返。

  机制不透明制约中国油改

  国际油价下跌,对2010年原油对外依存度已然逼近60%的中国而言,自然是一件好事。

  “好处至少有两点,一是中国石油企业的采购成本会因此大大下降,这意味,中国成品油价格的市场终端价格或有望在此轮国际油价暴跌中,获得向下调整的机会;第二点,则是中国国民期待已久的成品油价格改革力度,也有望在国际原油价格回落至一定低位时,实现新的突破。”卓创资讯分析师张斌认为,7月底的下跌,实质是6月底上一轮油价下跌的延续,固然有全球资本尤其是热钱对未来主要经济体发展趋势悲观的预期,但更大的不确定因素在于心理层面,比如美债危机如何收场、欧佩克组织宣布或将大规模增产、欧债危机进一步扩大等因素。

  张斌指出,近年来欧佩克组织对国际油价的实际影响力是逐年下降的。而导致欧佩克话语权渐微的核心因素是热钱泛滥。另一方面,国际能源组织此前也指出,欧佩克成员国近年来的低硫原油产量也可能在下降。“当然,比这些因素更显现的是地缘政治,几乎每一次大的政治事件,包括利比亚政局动荡、本拉登之死等等,其对大宗商品尤其是油价的影响力,都要大大高于欧佩克本身的增减产决定。”张斌称。

  面对国际油价25%的跌幅,发改委有关负责人却于8月8日表示,国内成品油价格参考的三种国际原油价格虽说有所降低,但是按照22个工作日来计算,依然是维持在每桶110美元到115美元之间,并没有达到降价的边界条件。

  能源专家韩晓平就此质疑,发改委执行“别人永远不知道的神秘算法”,进而让油价下跌成为梦想,机制不透明已经成为油改最为人们诟病的问题。

  令人不放心的“定价权下放”

  针对热钱泛滥进而炒高大宗商品价格等问题,近期也有国外经济学家发出警告,认为新一轮的全球金融危机可能发生。其理由是,2008年美国金融危机之后,尽管欧美发达国家加强了对金融市场的监管,但事实上,世界各国宽松的货币政策已经导致全球金融市场流动性泛滥,即目前有15万亿~16万亿美元的“热钱”在全球市场迅速地大规模地流动,目前全球金融衍生工具的市值达到600万亿美元,是全球实体经济的10倍以上。

  发改委能源研究所所长助理高世宪对此予以认可。他说,“尽管热钱数量无法统计,但受大资金推动,国际市场股价、汇率及大宗商品(包括石油、钢铁、黄金、白银等)价格却很容易由此产生极大波动。”

  “有分析认为当前国际油价的下跌,可能会为国内成品油价格改革加速提供良好的契机。其实,这个问题要辩证看待。”高世宪说,中国油价改革方向必然是国际化、市场化,大方向是早已确定的,但在具体的实施细节上,又必须充分考虑国情,当下,国内成品油市场,尤其是炼油厂的卖方市场仍然高度垄断,在此背景下,若贸然将成品油价格定价权下放给生产企业,则必然产生更加复杂的寡头垄断局面。

  此前,国内曾屡屡爆出石油巨头暗自动作,意欲借助舆论抬高油价,甚至以向民营加油站停供、少供成品油的方式,多次制造假性油荒,来“要挟”国家发改委涨价的事实。高世宪坦言油价放开是必须的,但是否直接向石油巨头企业下放定价权,必须慎之又慎。

  记者注意到,早在2010年三季度,市场就一度传言发改委欲将成品油定价权借助第三方渠道发布。张斌证实,当时,部分层面的确看到了发改委有关司局就此向大型企业、行业协会及大型民营企业征询意见的草稿。但对于日前突然出现的直接将成品油价格下放石油巨头自行定价的消息,迄今未求证到任何靠谱的信息。

  高世宪认为,无论借助第三方独立平台发布具有参考性的成品油价格,还是讨论直接将定价权下放给生产企业,对未来的成品油价格改革而言,都只是其中的几个可能的方向之一。但又都是不确定的。

  金涛则认为,与其讨论市场本身无法左右的改革政策,倒不如促使当局借力国际油价下跌,尽快使国内成品油价格实现一次向下的快速调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