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中国网络电视台|网站地图 |
客服设为首页 |
本报记者 左振乾报道
“我们大棚里的蔬菜,一点也不打农药,还没收获就已被客户订购了,到现在,俺这个大棚已经挣了快两万了!”
8月21日,记者在莒县大湖村绿色蔬菜基地菜农王翠蓉家的大棚里看到,通红的彩椒、紫色的茄子挂满枝头,油光锃亮,一幅丰收的美景。
在蔬菜基地现场,记者看到像王翠蓉家这样的蔬菜大棚一个接着一个,连绵数百米。村干部告诉记者,该基地共占地1000亩,每个大棚年收入四五万元,建有温室大棚300余个,安置300多户村民就业。土地全部通过合理的流转,采取村集体统一建设、农户租赁经营、产品统一销售的运作模式,基地种植的蔬菜因在生产过程中不用农药、不施化肥、不使用生长调节剂等化学物质,已成为深受济南、北京等大中城市欢迎的品牌“放心菜”。
近年来,莒县农业加快农业“转调”步伐,在不断引导农民向发展现代农业、特色农业转变的同时,还积极发挥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按照“龙头带基地、基地连农户”的模式,大力发展合同基地,强化产前农业投入品、产地环境、产品质量从源头到加工的全过程质量控制,基本实现了从农资、土壤到生产、加工各个环节全过程、无缝隙地监控和检验检测,逐步由单一的政府监管,走上了以政府、企业、农民三者共同利益为导向的良性机制。
“主动为种植户提供无公害栽培标准的材料,定期委派技术员进行培训和技术指导。同时,对符合要求的产品,按高于同期的市场价格0.4元/公斤收购。”这是日照通达食品有限公司为峤山镇沙岭子村大姜种植基地开出的一系列激励政策。该基地种植面积200亩,可年产大姜800吨,实现产值300万元。
在基地里,记者跟村民刘凤山聊了起来,“以前光知道种粮食、搞小菜园,日子过得紧巴巴的,现在家门口的大姜基地跟企业挂了钩,到时候价格也有保证,不用惦记价格忽涨忽跌,这钱赚得心里可踏实了!”
“要突出抓好土地流转、龙头企业、标准化基地和品牌建设,加快发展高端高质高效农业,重点在调整上做文章、在提升上下工夫,面上扩规模,区域创特色,点上做精品,产业打品牌,努力形成连点成线、扩线成带、辐射成圈的特色发展格局。”这是莒县对农业“转调”描绘的蓝图。目前,莒县已经形成了以瓜菜、果品、烤烟、桑蚕、中药材和茶叶六大主导产业,花卉、苗木、食用菌等新兴产业正在逐步膨胀壮大。
在采访中,记者还了解到,目前,莒县已发展高效经济作物面积44.3万亩,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社598家,绿色食品、有机和有机转换产品“三品”认证累计达到68个,涉农商标200多件。其中,“莒县大姜”、 “莒县绿芦笋”成为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
一台农业“转调”大戏正在山东莒县这个拥有110万人口的农业大县上演,不仅让农民品得津津有味,也为他们圆了实实在在的财富梦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