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中国网络电视台|网站地图 |
客服设为首页 |
法国《欧洲时报》6日发表社论说,一面要应付泛政治化的舆论风险,一面又要在经济层面提高企业实力,中国企业,无论是民营还是国有,“出海”之路都还任重道远。
文章摘编如下:
中国商人黄怒波计划在冰岛购买300平方公里土地,用于开发一个1亿美元的旅游项目。目前,这项投资正在等待中国和冰岛两国政府的批准,但部分欧洲媒体已将事件政治化处理。
尽管黄怒波已经明确回应投资没有政治目的,“只是一个中国私营老板想打造世界一流的度假品牌”,尽管冰岛总统也已表态,批评美欧“双重标准”,对这项来自中国投资表示欢迎,但鉴于已经掀起的风波,不少分析认为,这项投资案最终获得批准的可能性很小。
遭遇政治化解读及处理,正是当前中国企业“走出去”面临的困境之一。2005年,由于受到强烈的政治反对,中海油放弃了以185亿美元竞购美国优尼科石油公司的计划;今年1月18日中国工商银行巴黎分行正式开业,也引起法国媒体的猜忌;而中国在非洲大陆的投资,更是遭到西方国家的质疑……
一方面经济前景因为日益蔓延的债务危机日趋黯淡,另一方面又对外资特别是中国资本带有抵触情绪,欧美国家的复杂心态,正越来越让中国商人感到无奈,让中国资本感觉无奈。
这多少还是“中国威胁论”的变种。实际上,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中国企业的实力也在快速增长,世界需要客观对待中国企业的纯商业要求——根据中国商务部的最新统计,今年上半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达到257亿美元,同比增长34%;而在2010年上半年,中国作为收购方的并购交易额排在美国之后居全球第二位——中国正从一个资本流入大国向对外投资大国转变,中国企业也正从以往被收购角色逐渐变成资产收购者。
与此同时,黄怒波的购地计划又是金融危机背景下中国企业“走出去”的一次写照。从时间点上不难看出,近期中国企业密集“出海”的直接动因即是那场始于2008年至今仍未完结的全球金融危机。
黄怒波计划购地的冰岛就处在债务危机带来的经济全面衰退之中。业内人士认为,金融危机期间,部分国家为了提振本国产业,对外资准入有所松动,市场进入壁垒和成本相对较低,这为中国企业提供了难得的时间窗口。不过,对于这一中国经济的重大现象,外界仍存在分歧,主要集中在“时机”和“模式”两个方面。
不能不承认,当前部分中国企业选择“走出去”,容易一哄而上。缺少必要准备也导致海外并购的成功率较低——中国对外投资出现重大亏损的报道正引起各方高度关注,舆论纷纷指出,中国企业“走出去”需要深刻反思和调整节奏。
另一方面,当前,中国企业“走出去”的方式无非两种,一是海外建厂,二是并购重组。前者,过程缓慢,风险较小,同时也更容易培养可信任的海外管理人才,但成本高昂,中小企业难以承受;后者,操作快速,但并购之后的整合过程艰难,政治、文化、法律等差异,往往成为影响成功与否的关键——与老牌跨国企业相比,目前的中资企业在盈利能力、风险管控、运营效率、服务质量等方面仍存在明显差距。
一面要应付泛政治化的舆论风险,一面又要在经济层面提高企业实力,中国企业,无论是民营还是国有,“出海”之路都还任重道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