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中国网络电视台|网站地图 |
客服设为首页 |
一种每支售价仅十几元的叫做“鱼精蛋白”的药品,近一个多月来却难坏了各大医院的心脏手术专家——断货,又没有替代品可用,这种药在全国多省市都出现缺货。
在南京市儿童医院,“鱼精蛋白”从今年3月就开始缺了。
在济南、武汉、南通等地,随着“鱼精蛋白”纷纷告急,已经有不少医院被迫停止了心脏手术。
在需求量比较大的北京,医院不得不严格控制“鱼精蛋白”用量,医生手术用“鱼精蛋白”需要到医务处审批。
……
“鱼精蛋白”是一种抗肝素药,主要用于因注射肝素过量引起的出血。在心脏手术结束时,患者需要使用“鱼精蛋白”解除抗凝,以防止出现大出血。
那么,这种“救命药”缘何竟会断货?这一现象背后,又暴露了怎样的公共卫生问题?
生产企业称因为原料断货
“鱼精蛋白”是从鱼类新鲜成熟精子中提取的一种碱性蛋白质的硫酸盐。因为制药工艺要求很高,全国只有三家企业有资质生产这种生物制剂。不过,断货现象发生前,这种救命药只有上海第一生化药业有限公司持续生产。
面对“救命药”的荒情,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相关负责人向媒体表示,该局高度重视此次“鱼精蛋白”断货危机,已紧急协调相关企业进行生产,预计“鱼精蛋白”断货局面将在近期得以缓解。
中秋节过后,上海医药集团总裁徐国雄也作出回应,称此次“鱼精蛋白”断货是由于原料价格上涨后,青岛一家企业停止供货,导致公司大量减产造成。他称,此次“鱼精蛋白”出现大面积断货,跟公司产量减产有关。但这次减产主要祸起原料问题。
据徐国雄介绍,之前该公司生产“硫酸鱼精蛋白注射液”的原料是由青岛市一家企业提供,上半年以来,由于原料价格上涨,原料加工的成本也随之上升。青岛的这家企业由于利润太低,因此停止了供货。
徐国雄同时称,目前全国有三家企业获得了生产“鱼精蛋白”的批文,但是长期以来,真正持续生产“鱼精蛋白”的企业只有上海第一生化药业有限公司,生产这种药是不赚钱的,毛利几乎没有。但是他承诺,公司今后会增加“鱼精蛋白”的生产量和市场投放量,以保障临床医疗的供应。
北京某医院的一位医生告诉记者,“鱼精蛋白”非常廉价,利润低,一支注射液卖十几元,这一售价维持了几十年,这期间,物价不知翻了多少倍,原材料价格、人工成本、经销成本等无一不涨。低薄利润之下,药企自然缺少生产积极性。
记者获悉,悦康药业集团北京凯悦制药有限公司拥有“鱼精蛋白”药品文号,但这家企业已长期未生产这种药。
“物美价廉药”走不出困境?
记者在采访中发现,实际上除了“鱼精蛋白”,一些物美价廉的药物都面临着这些困境。比如青霉素,华北制药厂一位负责人告诉记者,青霉素十分好用,而且便宜,而很多厂家只生产头孢类制剂,这些制剂的利润远远大于青霉素。在头孢的大利润冲击下,生产青霉素的厂家也越来越少。
“以前的‘好用价廉药’消失后没有引起注意,因为那些药有替代品。‘鱼精蛋白’不可替代,问题就凸显出来了。”一位医生这样告诉记者。
在一些业内人士看来,“鱼精蛋白”这次断货危机达到了这样的效果:第一让社会都知道了“鱼精蛋白”这种救命药如此重要,第二让全社会知道这种药价格如此低廉。
一位名为吴帅的医生撰文指出,药企的实际目的只有一个,就是希望从这种“荒”中获得各种好处。比如可以就此要求有关部门,直接允许他们提高药品价格。
某营销策划人告诉记者,“如果这次断货危机是企业刻意为之,这确实是一个典型的营销策略。既道出了企业的困难,又让社会关注到这个问题的重要性。”
不过,站在医生的立场上,吴帅冷静地指出,从公共利益出发,在“救命药物”生产上,相关部门应该出台相关政策,鼓励更多药企参与这类药品的生产。他认为,应该尊重市场规律,重新评估拟定新的市场价格,一种药品价格十几年不动肯定不太正常,只有给企业创造合理的利润空间,才能吸引更多药企参与到这种药品生产中来。
救命药需建立预警机制
据悉,目前拥有鱼精蛋白生产批文的三家企业中,北京悦康药业集团已在药监部门的协调下开始生产。
“鱼精蛋白的生产周期大概半个月,我们的第二批货本月16日左右开始生产,月底可以上市供货。”悦康药业集团销售部一位工作人员称,第一批货已经全部配发北京地区。
“鱼精蛋白”断货危机看似已经缓解,但显然只是暂时告一段落。对此,国家食药监管局负责人也表示,由于“鱼精蛋白”断货危机的背后原因较为复杂,牵扯到原料供应、定价等多方矛盾,因此此举只能暂缓断货局面,不能保证解决根本问题。
“说到底还是价格问题在作祟。”北京某医院的一位医生告诉记者,如果国家在特殊品规的药品定价上能根据实际情况留出浮动空间,可能就不会产生“救命药”断货现象。
平心而论,“鱼精蛋白”这次的“药荒危机”即使是药企的营销策略,也无可厚非,正常的市场化逻辑是,如果一种药品药剂低廉,没有盈利空间,任何以盈利为目的的企业恐怕都不会进行生产。在这个问题上,首先应该关注的是,为何这种药物这样稀缺和重要,却又如此廉价?
相关人士告诉记者,这是一种从上世纪60年代就开始使用的“老药”,又是“救命药”且普遍使用,由于担心患者使用不起,所以多年来这种“救命药”一直比较便宜。“药荒”发生后,如何对此类药品进行监管与市场资源配置,相关管理部门应引起重视。
目前的窘境在于,由于该药重要所以不能完全市场化,导致只有一家企业生产此药,从而使企业形成了一种“被动”的垄断地位,企业如果“扛不住”自然就会产生减产。一位医学管理专家告诉记者。“目前相关部门在一些独门救命药上不能说缺乏管理,也至少是管理不当。公众利益是第一位的,最起码应该建立储备药制度,一旦出现紧急状况,可以有储备应急,否则很容易形成公共卫生危机。”
还有一些专家认为,相关部门应联动起来,建立预警机制、“孤儿药”停产报告机制和特殊药品补贴机制。对于像“鱼精蛋白”这样特殊的药品要及时监控,一旦发现减产要及时干预,另外企业也要提前报告实际情况,以让相关部门做好预防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