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中国网络电视台|网站地图
客服设为首页
登录

中国网络电视台 > 经济台 > 财经资讯 >

救命药喊“救命”拷问“招标缺陷”

发布时间:2011年09月21日 09:16 | 进入复兴论坛 | 来源:广州日报


评分
意见反馈 意见反馈 顶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心脏外科手术中的必备药鱼精蛋白缺货,一时间成为社会热议的焦点。这种药每支才2元多,一台手术用七八支左右。究竟是利润太低难以为继,还是行业酝酿涨价的冒险博弈,说法不一。

  “救命药”喊“救命”,患者情何以堪。不是原料短缺,亦非技术瓶颈,假如仅因为价格偏低导致如此重要的“救命药”供应不足是断不可接受的。站在公众的角度,一台手术才用七八支鱼精蛋白,别说一支2元多,就算翻5倍,十多元,一台手术也花不了100元,跟一条人命比起来算什么,即使与手术的其他开支相比也是九牛一毛,为什么宁可缺货,也不能让它提价呢?简单的道理,其实隐藏着制度的“内伤”——现行药品价格管理制度的弹性不足。

  从计划供应到市场化,再重赋计划色彩,药物管理制度走过了一个轮回。旨在通过终端控制以稳定药物价格的招投标采购、零差价率销售是现行基本药物制度之精髓,实施将满三年,行政强力介入,略有小成,差强人意。主要表现在,机制存在一定缺陷,而且数十次的降价,公众没有觉察。

  招标选药制度以价格为基本杠杆,且一杆插到底,“价低者得”。其单一且僵化的取舍机制,对药企起到了分化作用——“上”者,擅长公关,专走“上层路线”,与招标主持者合谋,最终实现“价高者得”,“价低者”出局。以前媒体曝光,一种名叫芦笋片的抗癌药,出厂价15.5元/瓶,招标采购价为136元/瓶,翻了8倍多,用的就是这种手法;“中”者,偷梁换柱,要么改包装、改剂型、改规格,让低价药以高身价咸鱼翻生,要么偷工减料、牺牲质量以保利润;“下”者以“死”抗争,当生产基本药物目录中的药品成为“赔本赚吆喝”,又无力“曲线救国”时,也就只好接受寿终正寝之厄运。

  中国工程院院士钟南山就曾经公开质疑这种制度,他说“招标选药时以价格为基本杠杆其实是很危险的。以中药来说,就我所知,如果招标价连成本价都不够的话,实际做药时就可能偷工减料,质量难以保证。”药品质量的皮之不存,价格高低的毛将焉附?“药价虚高”的痼疾未能药到病除,“药价虚低”的副作用又成暗疾,招标选药制度之罅隙当正视。

  理想的药物管理路径,应该循照这样的思路,管理者当以人民健康为最高目标,以保障药品供给为第一要务,在对基本药物价格实行控制的前提下,适度增加制度弹性,以纠正制度之不足。对于需求量大的、竞争充分的、可以通过价格调节供需关系平衡的药物,不妨仍以价低者得,赋予更多市场色彩;而对于社会急需、量小价廉又容易出现“招标失灵”的药品,行政部门应予特殊保护政策,或组织定点企业生产,或通过税收优惠、政府补贴鼓励企业生产,并在招标时采取比较灵活的定价原则。

  日本、德国、法国、印度等国家的基本药品管理制度,其原则亦大抵相近,政府对药品终端价格严加控制,企业不能自主定价,但是政府会定期对企业的价格申请进行公开透明的调查、评议、讨论,最终使得药品的价格维持在一个合理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