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中国网络电视台|网站地图 |
客服设为首页 |
统计数据为何常会与自身感觉不一致?CPI、物价、居民收入这些数据是可信的吗?
9月20日,在第二届中国统计开放日上,包含20名网友在内的社会各界人士做客国家统计局。国家统计局局长马建堂向公众解释,由于CPI数据反映的是一个相对的涨价水平,并且是个整体概念,因此有时会和实际感受有所出入。
有人质疑,近一年来,从猪肉到鸡蛋,再到其他消费品价格,都是翻着番地往上涨,可怎么CPI却出现了回落?
马建堂表示,CPI反映的是相对水平,而物价却是绝对水平。CPI反映的是物价涨了多少,而老百姓感受的是肉价已经到了25块钱、26块钱。
马建堂解释说,CPI反映的是一个相对的涨价水平,并且是一个整体概念,因此有时会和实际感受有所出入。他认为,要把价格的绝对数据和CPI分开。
猪肉在CPI里面影响有多大?国家统计局城市司司长庞晓林表示,在CPI这个大篮子里总共有262个基本分类,猪肉问题是262分之一。总体来看,目前猪肉在CPI中占的比重大概是3%。
有网友问,为什么统计局发布的CPI涨幅那么低,而我们日常生活中很多东西的涨幅都很高,比如猪肉价格涨得很快,是什么原因?
庞晓林表示,第一是个体总体差异的问题,这是统计的专业数字。第二是地区间的差距,就是地域间的差距。第三个差异是因为对比的基础和标准问题。每个人的标准是不一样的。第四是统计数据的时滞问题。现在从7月份开始,CPI、PPI发布方式改了,提前到8月9日。9月9日发布8月份的数据,所以有一个时滞的差异。据《人民日报》、《中国经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