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中国网络电视台|网站地图 |
客服设为首页 |
道田
据媒体报道,2011年上市公司上半年年报公布,不少公司主营业务乏善可陈,而通过委托贷款等“非主流”方式获得的收益甚至超过主营利润,成为高利贷中的“倒爷”。
比如曾以“手机中的战斗机”闻名的波导,委托贷款的收益占据了利润的半壁江山;国内液晶行业的老大“京东方”,则发起了一系列“迂回融资策略”以补偿主业的习惯性亏损,还另辟蹊径在内蒙当起了“煤老板”。
上市公司这种所谓的“本末倒置”做法其风险性不言而喻。但“不务正业”的背后,反映了我国相关企业在高科技领域市场竞争中的艰难。
在业绩的压力下,为求得光鲜好看的财务报表,上市公司们不得不“下转型”到传统产业或政策性行业中,以渡过难关。
与依赖政府补贴度日或争取政府补贴扮靓财报的其他上市公司一样,这也是中国式高科技企业“另类”的生存方式,但高技术市场的难关有多难,将持续多久,却不可预知。
站在局外人的“超脱”角度,我们可以批判这些企业的短视、逐利,但站在企业的角度考虑,其舍本逐末也正是为了生存发展、追求利润最大化,以回应投资人对于公司市场表现的热切关注。
试想,企业是逐利的,如果自身艰辛创业,而创新的回报远不如资本运作、放高利贷、投资房地产等方向,“本末倒置”必然是最优做法。这不仅符合管理学“把资源分配给机会”的原则,也是市场选择、“劣币驱逐良币”的必然结果。
因此,在守法经营的前提下,不宜从道德角度、从国家社会的高度对所谓“不务正业”的行为妄加批判。但需要管理部门反思自问的是,我们是否为创新、创业营造了良好的软硬件环境?我们的政策制度是否有效引导了企业回归主业、回归创新?这些都是产业和科技管理部门宏观调控的应有之义。
可想而知,在市场规范、政策到位、保障有力的情况下,如果高科技开发和产业化能给更多企业家带来更大利益,何愁补不上我国高技术的短板,何愁转型升级的遥不可及?
从另一个角度看,上市公司的“不务正业”,从根本上说也是其通过传统产业支撑高科技业务发展的尝试,正如国家此前提出的工业反哺农业的做法一样。毕竟,高科技产业是个高风险却不一定带来高收益的行业,对技术的要求高,市场变化快,市场竞争充分。
对于创新能力、技术基础本就薄弱的中国企业,通过稳打稳扎、具有比较优势的传统产业在转型期支撑、扶持高科技产业发展,从一定意义上说也是发展的必经阶段,从传统产业到新兴产业,从人力、资本密集产业到知识、技术密集产业,这是一脉相承的关系。中国古话说“三代培养一个贵族”,我们的高技术产业发展既要有紧迫感,也不能操之过急,过于追求发展速度的教训是十分深刻的。
上市公司的群体性“不务正业”已释放出明显的信号。如欲扭转这种正常又不正常的现象,还得从根抓起。
《科学时报》 (2011-09-23 B1 金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