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中国网络电视台|网站地图 |
客服设为首页 |
新华网广州9月25日电(记者梁钢华)记者从中科院南海海洋研究所获悉,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科院重要方向创新项目等的资助下,我国科学家结合南海西北部陆架区的海洋动力运行规律,对这一广阔海区的浮游动物的种群补充和维持机制进行了深入研究,取得了一系列新的研究成果。
据介绍,浮游动物是一类自己不能制造有机物的异养性浮游生物,作为从基础生产者到高层捕食者的中间环节,在海洋生态系统结构、生物元素循环中起着重要作用。浮游动物种类繁多,许多种类的分布与海流、水团密切相关,是生物海洋学研究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
这一研究专项由中科院南海海洋所研究员黄良民领衔的海洋生态学科组研究团队承担。黄良民介绍,研究人员结合南海西北部陆架区受广东沿岸流、夏季琼东沿岸上升流、雷州半岛东部的气旋型环流和南海暖流影响的海洋动力特点,深入解释浮游动物的种群补充和维持机制以及浮游动物中有尾类、海樽类和管水母类的时空分布格局以及对关键海洋物理过程的响应机制。
通过系统研究,研究团队发现南海暖流对海南岛东面大陆架和大陆坡区域的高物种多样性的维持起促进作用,首次在南海发现有尾纲3个新记录种,另外初步摸清了南海北部中华哲水蚤种群的补充和维持机制以及度夏等关键生态学问题,证实了南海的中华哲水蚤主要是在东北季风期间由沿岸流从东海携带而来,发现了西南季风期间雷州半岛东部的冷涡和琼东沿岸上升流区是中华哲水蚤度夏的避难所。
据悉,这些研究成果对深入探讨南海北部浮游生态学,特别是中华哲水蚤种群的补充和维持机制以及度夏等科学问题具有一定的科学价值,为进一步阐明南海物理—化学—生物耦合机制提供了依据,得到了国际同行的认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