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中国网络电视台|网站地图 |
客服设为首页 |
如果说股市是宏观经济的晴雨表,那么上市公司的业绩报表就是分析实体经济的最好指标。如果整体看2011年上市公司半年报数据,不难发现一直被标榜的“高成长”其实是炒作的噱头;“高利贷”正在侵蚀着整个实体经济;信贷越紧缩银行越赚钱……
一直被视为非线性增长的中小板、创业板业绩增速低于主板市场。
据笔者观察,那些标榜高成长性的中小板、创业板公司以及那些在上市前夕呈现高速增长的公司,实际上大部分有业绩包装的成分,一旦完成了上市圈钱就开始回归真实,才导致上市公司业绩出现了巨大的滑坡。
与此同时,上市公司纷纷卷入了“高利贷”,实体经济面临信用危机。
据统计,截至8月底,沪深两市有关上市公司发布委托贷款的公告共117份,涉及64家上市公司,累计贷款额度达169.35亿元,同比增长38.2%。其中,委托贷款放贷的年利率最低12%,最高达24.5%。这与3.5%年利率的银行存款利息相比,显然上市公司会选择委托贷款和各种理财产品,因为逐利是每个经济人的本性,其实这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一些上市公司将发展主业的资金投入委托贷款和高利拆借,从公布的半年报数据来看,一些上市公司来自委托贷款的收益甚至超过了主业。
目前公布的这些委托贷款数据在笔者看来仅仅只是冰山一角,很多参与民间高利拆借的上市公司并未公布“超过基准贷款利率4倍”的拆借资金,因为有关法规不允许民间借贷利率超过银行同类贷款利率的四倍。但从一些媒体对民间借贷公司的调查发现,很多公司的拆借利息都超过了这个限制,而参与地下资金拆借的上市公司不在少数。另外,从一些举债的上市公司利息支出来看,有些上市公司的拆借成本和利息支出均超过了合法年利率26.24%的上限(一年期基准贷款利率6.56%×4的结果),因此参与“高利贷”的上市公司和资金数量绝对不在少数。
最滑稽的是,上半年前10大净利息支出的上市公司,其拆借利息支出是净利润的2.54倍(加总平均数)。闭着眼睛都知道这些上市公司的财务成本太高了,违约的风险越来越大,如果继续再给这些公司借钱,打水漂的可能性就很大。但很多上市公司还在乐此不疲,有些上市公司将发展实业的资金、流动资金、募集资金、举债融资等用于对外拆借,获取远超于存款利息和实业投资的“高利贷”收入。如果高成本融资的格局再不改变,民间利率与官方利率继续背离,长此以往会有更多的上市公司在高利率的诱惑下将发展主营业务的资金也搬进民间“高利贷”,从而不但会让这些拆借公司的“高利贷”资金发生风险,同时实体经济也将面临被荒废和空心化的风险,如果实体经济都去玩“高利贷”,最后一个借款人若创造不出超额利润,借钱的利率越高最后还款的可能性就越小。
因此,上市公司切勿贪恋高利拆借,如果最后的借款者还不上钱,一切高利息承诺都没有意义。同时,证券监管部门要提高监管能力,加大对上市公司募集资金、闲置资金的监管,防止实体经济陷入信用危机。苏培科(经济参考报(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