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中国网络电视台|网站地图
客服设为首页
登录

中国网络电视台 > 经济台 > 理财 >

艺术收藏"一本万利"神话背后更多人"血本无归"

发布时间:2011年10月24日 10:37 | 进入复兴论坛 |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评分
意见反馈 意见反馈 顶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台双垣绘(人民图片)



  从拍卖行到小地摊

  ●“捡漏”成为普通人的发财梦

  家住北京通州的老屈每周四、周六都在电视前守着,他是《鉴宝》、《天下收藏》的忠实粉丝。每当持宝者的藏品被鉴定为价值几十万、几百万元的“宝物”,老屈都跟着兴奋地欢呼。

  在民间古玩集散地北京潘家园,小店主戴炜也做着同样的寻宝梦。5年前他在内蒙古农村花2000元买了一只玉猪龙下半部,又花2万元辗转求到了上半部,如今这件合璧的玉猪龙已价值百万元以上。“‘捡漏’了。”他告诉笔者,正是这次寻宝经历促成了他的职业选择。

  民间寻宝热,缘于国际市场上中国艺术品拍卖价格节节攀升的火爆。2005年,元青花大罐“鬼谷子下山”在英国佳士得拍卖会上以2.3亿元人民币高价成交,创下了当时亚洲艺术品拍卖的最高成交纪录。2009年秋拍,共有4个亿元、90个过千万元的中国拍品成交。行情一直延续到今年,仅嘉德春拍总成交就达53.23亿元,2件过亿元,85件过千万元。其中《松柏高立图》、《山地风》、《两汉策要十二卷》、“明逾满月”跑兽镜的拍卖价格分创同类藏品拍卖世界纪录。

  与艺术品“官价”频频破纪录相呼应,国内民间收藏的财富神话层出不穷——多年用于养花的瓷盆,电视台专家组鉴定为价值数百万元的元青花;10元钱买来的邻家养鸡陶罐,专家指认是全国仅存3件的酱彩剔花盖罐,“少于千万元都不能卖”……

  在寻宝梦的刺激下,老屈如今每次旅游、出差时,都不忘搜罗“古董”,“万一哪件是真的呢?”他憧憬。

  精品书画、古玩玉器让许多人一夜暴富,就连“文革”时期的红色藏品也能令藏友收益不菲。从深圳大学艺术设计系毕业的张定平已经有10多年收藏经验。“年投资回报率在30%以上,远高于这些年家人投资于股票的年回报率。”他说。

  藏家与炒家博弈

  ●金融资本浮起艺术品行情

  据北京华辰拍卖有限公司董事长甘学军介绍,近年来中国艺术品市场的发展几度沉浮:从上世纪90年代到2000年,总体上较为平稳,其中1995年前后是个小高峰,1997年亚洲金融风暴后转向沉寂;2003年开始稳中有升并持续到2007年;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发生后重陷低谷。“2009年开始新一轮行情,而且势头猛烈,中国艺术品拍卖步入‘亿元时代’。”

  甘学军分析,本轮国际金融危机后,一方面股市、债市等投资渠道收益收窄;另一方面,宏观调控政策下流动性增加,外资、金融资本、民间资本等各路资金不断转战艺术品市场,行情自然被抬起来了。

  上海市收藏协会副会长宣家鑫认为,相对于其他投资渠道,收藏品市场对资金的要求较低。“一两个亿在股市、楼市难有作为,但在收藏品市场里也许就能兴风作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