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中国网络电视台|网站地图 |
客服设为首页 |
据媒体报道,国家质检总局昨日下午召开听证会,对9月21日公布的《家用汽车产品修理、更换、退货责任规定(征求意见稿)》进行听证,充分听取各方的意见建议。拖延了七年之久的汽车“三包”似乎看见破冰的曙光。
对于汽车“三包”,抵触最大的恐怕就是一些自主汽车品牌。毋庸讳言,国产车的质量控制水平比较差,其主要是以低价赢得市场份额,这也导致其面临的投诉也是最集中的。数据显示,6个月以内新车用户的投诉比例占到投诉总量的60%以上,而汽车投诉案件主要集中于价格在5万-20万元的汽车。因此,汽车真要“三包”了,恐怕国产车的低成本经营模式就要破产了。同时,有那些对自己汽车质量信心不足的厂商在前面顶着,那些外国车企也就乐得跟在后面搭便车,有恃无恐地对中国消费者来个“同车不同命”的歧视,搞得这些年中国消费者逼急了总抡起大锤砸奔驰宝马。
汽车行业对国民经济的贡献不可谓不大,正是基于这样的考虑,即使汽车“三包”的草案在2004年就已出台,但政府事实上的作为还是在保护强势的车企,而不是保护弱势的车主。但在过去这么多年饥饿型的汽车消费之后,汽车消费如果还想进一步提升,就得对整个汽车行业动真格的,改变只修不退也不换的游戏规则,并且创造良好的环境让消费者比较轻松地享受汽车“三包”服务,例如让车企承担举证责任。
我们总是以保护民族产业和自主品牌的名义来保护落后,寄希望于其能在保护期里从落后走向先进。然而,这只是理论中的“寄希望”,任何发展都是有路径依赖的,习惯了就不想改变,尽管赚得不多,品牌口碑也总是“廉价”,但对自己的现状还挺恋栈,对于“三包”总是高喊时机和条件不成熟,要求再等等,要求将条件放宽松一些,要求消费者再多吃亏几年。事实上,这也是一个恶性循环,汽车行业不愿意“三包”,就相当于告诉消费者自己的品质不咋地,不敢面对一个高要求的服务问责,既强化了消费者对国产车品质的不信任感,也让汽车消费越来越受制于汽车售后服务这一瓶颈。
商务部、财政部和央行昨日联合下文提出,2015年时要使得最终消费率达到50%。举一个例子,考试的时候,从零分到60分要比从60分到90分容易,而后者又要比从90分到100分容易。以前,我们扩大内需,促进消费,一个政策就能释放出巨大的消费能量。上世纪90年代末的商品房政策、前些年的汽车购置税优惠政策,都是这样的效果。但是,消费不可能一直靠政策刺激,这种边际效应是逐渐递减的。如果让我们的消费从60分达到90分,就不能像以前那样依赖粗放式的刺激,而是应将注意力更多地放在如何保护消费者身上,比如法律法规应该倾向处于弱势地位的消费者,在石头和鸡蛋都有“苦水”的情况下,优先照顾和保护鸡蛋。